标签:成功 执行命令 输入 root用户 vim code fifo 符号 本地
终端执行 sudo passwd root
输入root 新密码
执行命令 nano /usr/share/lightdm/lightdm.conf.d/50-ubuntu.conf
末行添加 greeter-show-manual-login=true
保存退出
重启使用root登录
终端root却换:sudo -i 登录 exit 退出
在终端下打开一个具有管理员权限的文件管理器进行文件移动
1.打开终端(快捷键Ctrl+Alt+T)
2.sudo nautilus
此时会跳出一个带有权限的文件管理器,接下来就能移动文件到本地计算机目录了,解决了权限不够的问题。在终端下打开一个具有管理员权限的文件管理器进行文件移动
+++++++++++++++++++++++++++++++++++++++++++++++++++++++++++++++++++++++++++++++++++++++++++++++++++++++++++++++++++++++++
登录用户:zyj
修改普通用户具有root权限:
sudo su
vim /etc/sudoers
添加一行:
将这两个文件夹改为属于zyj用户:
sudo chown zyj:zyj anaconda3/ -R
sudo chown zyj:zyj pycharm-community-2017.2.3/ -R
权限说明:
d rwx rwx r-x
d:表示为目录(文件夹)
其它文件系统对象:-(常规文件)、d(目录)、l(符号链接)、c(字符特殊设备)、b(模块特殊设备)、p(FIFO)、s(套接字)
d后的rwxrwxr-x表示的是三种用户关系对文件或文件夹的操作权限。从左到右每三个一组,依次表示所有者权限、组权限、其他用户权限。每组的顺序均为rwx,如果用户有相应的操作权限就用相应的字母表示,如果不具有相应的操作权限就用-表示。
比如: rwxrwxr-x表示文件或文件夹:
所有者具有rwx(可读,可写,可执行)的操作权限,
组用户也具有rwx(可读,可写,可执行)的权限,
其他用户具有r-x(可读,可执行,没有可读)的操作权限。
++++++++++++++++++++++++++++++++++++++++++++++++++++++++++++++++++++++++++++++++++++++++++++++++++++++++++
$是普通管员,#是系统管理员,在Ubuntu下,root用户默认是没有密码的。想启用root的话,得给root用户设置一个密码:
sudo passwd root
新增用户 lin
切换到root用户
ubuntu@ubuntu:~$ sudo su
root@ubuntu:/home/ubuntu#
注:切换到普通用户使用 su userName,或者CTRL + D 或者 exit
新增用户
root@ubuntu:~# adduser lin
设置密码之后,一路 Enter 就行,然后在home目录下自动创建 lin 目录
此外,可以使用useradd来创建
useradd –d /home/lin -m lin
-d 指定用户目录
-m 创建用户目录(如果该目录不存在)
删除用户对应的,分别对应着 userdel 跟 deluser
deluser -r lin
增加管理员权限
网上的教程,基本如图所示
但是会出现 /etc/sudoers 只读,即修改了不能保存,解决方法是将该文件修改成可读可写。
下面有一个更加方便的方法:
切换到 root,输入visudo命令
root@ubuntu:~# visudo
该命令实际上打开的是/etc/sudoers文件,在“root ALL=(ALL:ALL) ALL”这一行下面加入一行:
lin ALL=(ALL:ALL) ALL
然后 ctrl + x 退出,是否保存选择yes,再按Enter键退出
用户组
查看所有用户组
cat /etc/group
查看所有用户
cat /etc/shadow
添加用户到用户组
sudo usermod -aG 用户组 用户
例如添加 lin 到 sudo 组
$ sudo usermod -aG sudo lin
或者,使用 adduser 也能成功
$ sudo adduser lin sudo
从组移除用户
$ sudo gpasswd -d lin sudo
查看用户所在组
id 用户
$ id lin
uid=1000(lin) gid=1000(lin) groups=1000(lin),27(sudo)
————————————————
标签:成功 执行命令 输入 root用户 vim code fifo 符号 本地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tvadv/p/11765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