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pre 启动过程 没有 怎么 文字 text table span 情况
用户接口:UI,user interface(GUI,CLI)
1.图形化略
2.CLI
一般来说,我们是可以手动来直接修改X Window的配置文件的,不过,修改完成之后的配置项目并不会立刻被加载, 必须要重新启动X才行(特别注意,不是重新启动,而是重新启动X!) 。那么如何重新启动X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
第二个方法比较有趣,[backspace]是退格键,你按下三个按钮后X Window立刻会被重新启动。 如果你的X Window因为不明原因导致有点问题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重新启动X喔!^_^
X window与文本模式的切换
我们前面一直谈到的是X Window的窗口管理员环境,那么在这里面有没有纯文本接口的环境啊? 当然有啊!但是,要怎么切换X Window与文本模式呢?注意喔,通常我们也称文本模式为终端机接口, terminal 或 console喔!Linux默认的情况下会提供六个Terminal来让使用者登陆, 切换的方式为使用:[Ctrl] + [Alt] + [F1]~[F6]的组合按钮。
那这六个终端接口如何命名呢,系统会将[F1] ~ [F6]命名为tty1 ~ tty6的操作接口环境。 也就是说,当你按下[crtl] + [Alt] + [F1]这三个组合按钮时 (按着[ctrl]与[Alt]不放,再按下[F1]功能键), 就会进入到tty1的terminal界面中了。同样的[F2]就是tty2啰!那么如何回到刚刚的X窗口接口呢?很简单啊!按下[Ctrl] + [Alt] + [F7]就可以了!我们整理一下登陆的环境如下:
在Linux默认的登陆模式中,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仅有纯文本接口(所谓的运行等级run level 3)的登陆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你可以有tty1~tty6的终端界面,但是并没有图形窗口接口的环境喔。
如果你是以纯文本环境启动Linux的,默认的tty7是没有东西的!万一如此的话,那要怎么启动X窗口画面呢? 你可以在tty1~tty6的任意一个终端接口使用你的账号登陆后(登陆的方法下一小节会介绍), 然后下达如下的命令即可:
[vbird@www ~]$ startx
|
不过startx这个命令并非万灵丹,你要让startx生效至少需要底下这几件事情的配合:
刚刚我们谈到的Linux启动时可以选择纯文本或者是窗口环境,也谈到了运行等级(run level)这东西! Linux默认提供了七个Run level给我们使用,其中最常用到的就是run level 3与run level 5这两者了。 如果你想要让Linux在下次启动时使用纯文本环境(run level 3)来登陆, 只要修订一下/etc/inittab这个文件的内容,就能够在下次重新启动时生效了! 因为我们尚未提到vi以及启动过程的详细信息, 所以啊,这部分得到系统管理员篇幅的时候再说明!别担心,再仔细的看下去吧!
在终端界面登陆linux
刚刚你如果有按下[Ctrl] + [Alt] + [F1]就可以来到tty1的登陆画面,而如果你是使用纯文本接口(其实是run level 3)启动Linux主机的话,那么默认就是会来到tty1这个环境中。这个环境的等待登陆的画面有点像这样:
CentOS release 5.3 (Final)
Kernel 2.6.18-128.el5 on an i686
www login: vbird
Password:
[vbird@www ~]$ _
|
上面显示的内容是这样的:
因为系统管理员账号(root)具有无穷大的权力,例如他可以删除任何一个文件或目录。因此若你以root身份登陆Linux系统, 一个不小心下错命令,这个时候可不是『欲哭无泪』就能够解决的了问题的~
因此,一个称职的网络/系统管理人员,通常都会具有两个账号,平时以自己的一般账号来使用Linux主机的任何资源, 有需要动用到系统功能修订时,才会转换身份成为root呢!所以,鸟哥强烈建议你创建一个普通的账号来供自己平时使用喔!
那么如何离开系统呢?其实应该说『注销Linux』才对!注销很简单,直接这样做:
[vbird@www ~]$ exit
|
就能够注销Linux了。但是请注意:『离开系统并不是关机!』 基本上,Linux本身已经有相当多的工作在进行,你的登陆也仅是其中的一个『工作』而已, 所以当你离开时,这次这个登陆的工作就停止了,但此时Linux其他的工作是还是继续在进行的! 本章后面我们再来提如何正确的关机,这里先创建起这个概念即可!
14.云计算&大数据_linux基础知识(13)什么是linux_首次登陆系统
标签:pre 启动过程 没有 怎么 文字 text table span 情况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imahu/p/11780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