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info pytho 还需 重复 空字符串 开头 两种 一个 位置
人生苦短,我选Python
前文传送门
跟各位同学讲一个好消息,当你看到这篇连载的时候,整个 Python 基础内容部分已经过大半了。
希望各位同学再接再厉,努力把剩下的部分也看完。
提到函数,没有接触过编程的同学会不会想到这个:
y = f(x)
但是,我们在 Python 中使用到的函数和数学中的函数没有半毛钱关系(额,可能稍微有点关系)。
在 Python 中,我们使用函数是为了简化问题,将同一类的操作定义为一个函数,在遇到相同的问题调用对应的函数,类似于 y = f(x)
,x = 1
的时候 y = 1
, x = 2
的时候 y = 2
。
所以,函数就是重复使用的代码。
定义函数的规则如下:
()
。定义一个函数大致长这样:
def 函数名(形式参数):
函数体
return 返回值
def
是系统关键字,至于什么是系统关键字后面我们再聊,这里仅需要知道 def
是用来定义函数的即可。
系统关键字在 PyCharm 中都会高亮显示,如果没有高亮,那么一定是你打错了。
比如我们现在定义一个求两数之和的函数:
def add(a, b):
c = a + b
return c
这个有看不懂的么?
没有的话我就接着往下聊了,有的话就给我留言吧。
以上我们就完成了一个函数的定义。
函数定义好以后我们还需要调用函数才能执行,一个函数放在那里是不会自动执行的。
废话,我哪知道你要传什么参数过来。。。
我们调用一下刚才写好的函数:
c = add(1, 2)
print(c)
打印结果如下:
3
这里我们介绍两个名词:
add(a, b)
中的 a 和 b 就是形参。主要体现在它只是一个形式和格式,真正要执行的时候还是要看传入的实参。整个函数调用就是将实参传递给形参,完成计算后返回,并且打印返回值。
Python 中有很多内置的函数,比如我们之前常用的 print()
、 len()
、 type()
、 id()
等等。
这些函数都是内置的,无需我们定义,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参数的传递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刚才我们调用时使用的就是按照位置顺序传递。
add(1, 2)
除了按照位置顺序传递,我们还可以按照赋值来传递:
这里我们先定义一个减法函数。
def subtraction(a, b):
return a - b
print(subtraction(b=5, a=10))
打印结果如下:
5
那么除了以上两种情况,还有没有其他情况?
当然还有,如果参数有两个,但是其中一个可能不会传递,这时我们可以给它一个默认值。
这里我们定义一个除法:
def division(a, b=1):
return a / b
print(division(5))
print(division(10, 5))
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 0 ,不然会报错,这里我们给了一个默认值是 1 ,当除数不存在的时候,我们可以取到默认值。
结果打印如下:
5.0
2.0
这一块是难点,注意听,仔细看,看完细细品。
我们先定义一个打印的函数:
def print_a(a, b):
print(a, b)
这时我们可以打印出来 a 和 b ,但是如果我现在不止想打印两个参数了,我想打印 3 个参数,怎么办?
当然,我们可以给这个函数再加一个参数 c ,没问题:
def print_a(a, b, c):
print(a, b, c)
问题又来了,如果我想打印 100 个参数怎么办?
emmmmmmmmm,要么我们就加 100 个形参?
当然不是这么写啦,我们可以在参数 b 前面加一个 * ,表示这个参数是可变长参数,当前面的参数都赋值结束后,剩下的参数顺次给这个参数赋值。
def print_a(a, *b):
print(a, b)
print_a(1, 2, 3, 4, 5, 6)
输出结果如下:
1 (2, 3, 4, 5, 6)
看到没,这里剩余的参数被转换成了元组的形式进行了输出打印。
我们还可以给这个参数前面加两个 * ,表示这个参数可以传递的数据类型是以字典的形式传递的。
def print_b(a, **b):
print_a(a, b)
print_b(1, q='q', w='w', e='e')
打印结果如下:
1 ({'q': 'a', 'w': 'b', 'e': 'c'},)
当然,变长参数传递时,元组和字典也可以不存在,如下:
print_a(1)
print_b(1)
结果如下:
1 ()
1 ({},)
这时,打印出来的就是空元组和空字符串了。
希望各位同学一定要自己动手敲代码。
本系列的所有代码小编都会放在代码管理仓库 Github 和 Gitee 上,方便大家取用。
标签:info pytho 还需 重复 空字符串 开头 两种 一个 位置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abycomeon/p/1180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