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现在 生活 系统 步骤 分配 矩形 菱形 一对一 修改
实验设备借用小程序数据库设计心得
一、项目介绍
我们项目小组开发的项目名称为校园设备借用项目,该系统主要是为了便利教师与学生在线上借用校园实验设备,也便于设备管理员线上管理设备。在现实生活中,实验设备的寄存与管理是由存放场地的管理员负责,教师与学生们也无法得知他们校园内是否有所需要的设备以及设备的状态等,借用手续等也会相对麻烦。而此系统就将实验设备的信息集成于线上,用户通过基于微信上的小程序来查看便借用,操作简便,手续简单,对于管理员而言也可线上关注设备的情况以及对其进行管理。
二、设计过程
关于数据库的设计,我们组的是由一个人进行设计,然后大家集思广益,前前后后修改了5、6次,以下是我们设计数据库的大致过程:
1、首先第一点,数据库设计之前要弄清楚需求,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对要设计的软件的需求都不了解,那么设计出来的数据库绝对是错的,在弄清楚需求之后,就要分析我们这个产品它的用户/角色有哪些。
2、确定实体之后,我们需要确定每个实体有哪些属性,这个阶段不需要完全想清楚,弄出个大概就可以了。
3、确定好属性之后,我们要考虑实体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还是多对多,关系是保存在实体表中的一个字段还是另外新建一张关系表,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并且复杂,需要反复推敲。
4、反复修改,思考怎样做能兼顾到数据库的结构、完整性、冗余等,也包括开发人员调用数据库是否方便等,而在确定关系之后我们再反过来考虑实体中的每个字段是否合理,是否有漏掉什么字段,这里最好的做法就是对着需求列表,思考这个过程中数据库中应该有的变化。
5、在做完以上事情后,数据库应该反复检验,首先是是否符合三个范式,然后是这样设计是否合理(如果有特殊需求,违背三大范式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合理)。
三、设计心得
在设计数据库的过程中,我们有许多收获与心得:
1、关于表的创建
关于表的创建部分,包括了字段名、数据类型和主键的设计,首先必须弄清楚表中列的数据类型,是char、varchar、int、 date型等等,还有是几个字符长度。以及它的值是否可以为空的,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表的列名是不能重复的,它是具有唯一-性的。设置主键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了,我最大的体会是对于表中每列的数据类型的分析必须谨慎细心,否则很容易出错。
2、E-R图
E-R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点,如果E-R图设计错误那么接下来的设计就无法进行,因此设计E-R图时需要特别的认真。E-R模型能够方便地模拟研究对象的静态过程。E-R即实体-联系方法,E-R图直观提供了表示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在画E-R图过程中,必须明确识别实体、属性和联系,用矩形、椭圆和菱形对应框出来。画这个图为后面的数据库设计打好基础,通过这次的数据库设计,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将理论运用与实际。
3、表关系图
建表关系图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容易的,只需要明确表之间的关系,有相同列内容的表用线连接起来。创建表关系图时,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比较轻松了。通过这次小组设计,分工合作,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不能学到的东西,感觉对数据库的了解有所提高,毕竟自己亲自设计过一个数据库,不再是书本上的理论,空空而谈,自己觉得还是有收获的。
四、实验总结
这次项目设计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尝试与创新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挑战的过程。虽然学了数据库这么久了,但是我们还是缺少经验。现在我们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图书管理系统,这本身就是一一个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所以大家都很兴奋,都不同程度的投入了很高的热情与努力。
在具体的设计与实施中,我们看到并感受到了一个管理系统从无到有的过程,对具体的设计步骤、思路、方法、技巧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感受深刻。这次课程设计加深了我们对数据库系统设计相关知识以及MySQL相关功能的理解。比如在建立基本的表、视图、索引、存储过程、触发器等,都比以前更加熟悉了,并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在设计中我们基本能按照规范的方法和步骤进行,首先对现有的系统进行调查,并查阅有关资料,最后确定设计方案,然后设计并制作,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认真执行管理系统软件标准的重要性,由于我们对管理系统软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不太了解,缺少行为操作准则,所以在设计中手法比较生硬,主与次也没能很好把握住,这些方面通过这次我们都要加强了解。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被分配以小组为单位去完校园实验设备借用项目的设计与制作,所以小组内的分工和相互协调很重要,大家可以在分工中扬长避短,个及所长,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并有效的缩短开发时间,但我们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缺乏人员管理与沟通,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可以说是不足之处,且迫切的需要思考和改进,这一点必须指明。这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将会非常重要。
标签:现在 生活 系统 步骤 分配 矩形 菱形 一对一 修改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uzhizhen/p/11822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