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全局对象 调用 需要 cti fun win rip 自身 个人
记得初学 JavaScript 时,其中 this
的指向问题曾让我头疼不已,我还曾私自将其与闭包、原型(原型链)并称 JS 武林中的三大魔头。如果你要想在 JS 武林中称霸一方,必须将这三大魔头击倒。个人认为在这三大魔头中,this
指向问题的武功最菜(难度最低)。俗话说柿子捡软的捏,那我们就先从 this
指向问题下手。
先记住攻克 this
指向问题的口诀(前辈们的总结):哪个对象调用函数,函数里的 this
就默认指向哪个对象(注意 this
只能指向对象)。这里说“默认指向”是因为我们通过箭头函数、call、apply、bind等手段来改变 this
的指向。现在我们只讨论 this
的默认指向。
在严格模式下,全局作用域的函数中,this默认指向 undefined, 这是严格模式所规定的。
// 非严格模式下
console.log(this); // Window
function doSomething(){
console.log(this); // Window
}
doSomething(); // 这里可以看成window.doSomething(),所以函数里的this指向全局对象window
// 严格模式下
‘use strict‘;
console.log(this); // Window
function doInStrict(){
console.log(this); // undefined
}
doInStrict();
var a = 1;
var obj = {
a: 2,
fn: function(){
console.log(this); // {a: 2, fn: ?}
console.log(this.a); // 2
}
};
obj.fn();
上面函数被调用后,从打印结果可以看出此时 this
指向的是调用函数的对象 obj。如果将对象中的函数赋给全局对象中定义的变量 fn1,执行 fn1 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var a = 1;
var obj = {
a: 2,
fn: function(){
console.log(this); // Winidow
console.log(this.a); // 1
}
};
var fn1 = obj.fn;
fn1(); // 可以看成window.fn1();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fn1 与 obj.fn 指向的函数是相同的,但是调用它的对象不同,那么函数中 this
的指向也就不一样了。
再看一个比较复杂的例子:
var a = 0;
function fn(){
consoloe.log(this.a);
}
var obj1 = {
a: 1,
fn: function(){
console.log(this.a);
}
};
var obj2 = {
a: 2,
fn: function(){
fn();
obj1.fn();
console.log(this.a);
}
}
obj2.fn();
先说下执行结果,分别打印 0 1 2
。当 obj2 调用 fn 函数时,先执行的是 fn()
,这个函数是在全局作用域中定义的,该调用可以看成 window.fn()
,所以,该函数内部的 this
指向的是 window 全局对象,this.a
自然就是全局对象中的 a 值(0)。
接着执行的是 obj1.fn()
,它会从 obj1 中找到 fn 函数并执行。obj1 中的函数 fn 执行时调用它的对象是 obj1,所以,此时函数内部的 this
指向的就是 obj1 自身。那么 this.a
查到的值也就是对象 obj1 中 a 的值(1)。
最后打印函数中 this
所处的函数 fn 是被 obj2 调用的,那么自然而然 this
就指向了 obj2,所以 this.a
的结果就是 2 了。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函数内部 this 指向跟调用函数的对象有关,跟函数在哪里调用没有关系。
window 的内置函数( setInterval setTimeout 等),其回调函数中的 this
指向的是window对象。
var name = ‘window‘;
var obj = {
name: ‘obj‘,
func: function(){
setTimeout(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name) // window
},1000)
}
}
obj.func()
但是一般在开发中,很多场景都需要改变 this
的指向。 后面我会专门写一篇关于更改 this
指向的文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标签:全局对象 调用 需要 cti fun win rip 自身 个人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aozhenHome/p/13262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