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gid 一个 介绍 开源 情况 out 如何 动作 image
每周至少一篇原创技术文章日志是什么?日志是你在代码运行时打印出来的一些数据和记录,是快速排查问题的好帮手,是撕逼和甩锅的利器!
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在开发中,需要打日志?原因很简单,没人能保证自己写的程序没有BUG,即使你做了足够的测试,也只是能降低产生BUG的概率而已。
尤其是当今分布式环境,定位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我们想要获取一些程序“运行时”的信息,日志就是最方便的。
所以,这种福泽后来人的好东西,当然要用起来了~
要说Java日志框架啊,要从远古时代的JDK 1.3之前说起。那时候大家打印日志就是直接输出到STDOUT或者STDERR流。
System.out.println()
System.err.println()
e.printStackTrace()
于是log4j在大牛Ceki中应运而生,后面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以及Ceki与Apache的吃瓜事件,逐渐发展为slf4j、logback、log4j2三种最主流的日志框架。
?
PS: 4j是for Java的意思,在Java开源项目中是很常见的命名方式。
?
所以现在主流的框架一般是slf4j + logback或者slf4j + log4j2。
?
阿里巴巴开发手册中,日志规约第一条就是:应用中不可直接使用日志系统(Log4j、Logback)中的API,而应依赖使用日志框架(SLF4J、JCL--Jakarta Commons Logging)中的API,使用门面模式的日志框架,有利于维护和各个类的日志处理方式统一。
?
关于日志级别,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定义。鉴于slf4j差不多已经一统天下,所以我们主要介绍slf4j定义的5种日志级别。
5种日志级别
ERROR、WARN、INFO、DEBUG、TRACE这五个级别从高到低,「配置级别越高日志输出就越少」。
我们在配置输出某个级别的日志的时候,它也会输出比它高级别的日志。比如我们配置日志在INFO这一级别,它会输出ERROR、WARN、INFO三种级别的日志。
顾名思义,这几种级别的日志分别会输出不同程度信息:
?
PS: 根据笔者的经验来看,使用TRACE级别的比较少。log4j建议只有前4个级别。
?
级别继承
有时候,我们可能根据不同的业务输出不同级别的日志。比如某些重要业务输出INFO级别,其他业务输出WARN级别的日志,同时关闭所有库、框架的日志,比如Spring等。
日志级别继承
一般情况,我们设置root级别了就行了,对于某些业务有特殊要求的话,对特定的包配置就行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谨慎开启低级别的日志,尤其是对root级别。之前听说过一个故障,就是为了Debug一个问题,在生产环境开启了DEBUG日志,并且是root级别,导致瞬间打印出巨量的日志,磁盘撑不住,造成了生产事故。
logging:
level:
org:
springframework:
orm: DEBUG
transaction: DEBUG
root: INFO
开关判断
在阿里的Java开发手册中,有这么一条规约:
?
【强制】:对于 trace/debug/info 级别的日志输出,必须进行日志级别的开关判断。
?
也就是说,在日志级别比较低的时候,应该在打日志前增加一个判断,「减少不必要的方法调用开销」。举个例子:
// 打日志的业务代码
User user = new User(1L, "username", "pwd");
log.debug("userId is: {}", user.getId());
return user;
// user.getId()实现
public long getId() {
System.out.println("调用了getId()");
return id;
}
上面这段代码,我在打debug日志的时候,调用了user.getId()方法,这个时候,即使我们配置只打INFO级别的日志,运行到这段代码的时候,仍然会调用user.getId()方法,造成不必要的开销。
如果我们在前面添加一个判断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User user = new User(1L, "username", "pwd");
if (log.isDebugEnabled()) {
log.debug("userId is: {}", user.getId());
}
return user;
当然,这个根据自己的项目来。「如果你的项目部署肯定会开启INFO级别的日志,那INFO级别的日志,可以不加条件判断」。
使用参数占位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使用了大括号{}来作为日志中的占位符。相比于使用+操作符进行字符串的拼接,使用占位符可以让我们的代码更加优雅简洁。
除此以外,String字符串的拼接会使用StringBuilder的append()方式,有一定的性能损耗。使用占位符仅是替换动作,可以有效提升性能。
日志越多越好?
日志其实也是代码中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代码的可读性有多重要。其实并不需要每个地方都打上日志,这样我们在分析日志的时候也比较难快速定位关键信息。
我们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需要的不是日志,而是有效日志」。更何况,无效日志打多了,费磁盘~
只需要在我们关注的地方,打印关键的信息就可以了。比较常用的是我们通常能够快速定位数据的唯一id,比如gid等。
同步 vs 异步
我们知道,日志最终会输出到文件或者其它输出流,会重度使用IO。而异步可以显著提升IO性能,所以如果不是有特殊的需求,通常的建议使用异步的方式来输出日志。
以logback为例,要配置异步很简单,使用AsyncAppender就行:
<!--配置异步日志-->
<appender name="FILE_ASYNC" class="ch.qos.logback.classic.AsyncAppender">
<appender-ref ref="ASYNC"/>
</appender>
trace Id
如今的系统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前后端分离、分布式架构使得排查问题、追踪调用链路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一个trace Id来标识一次完整的调用链路。
目前主流的日志框架已经有这方面的支持了。拿logback为例,它提供了一种MDC机制,MDC为“Mapped Diagnostic Context”(映射诊断上下文),具体实现就是org.sl4j.MDC这个类。本文就不详细介绍如何使用它的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参考官方文档。
日志文件分离
我们打印日志是为了获取一些我们需要的信息。所以我们可以把不同类型的日志分离出去,比如access_log,或者ERROR级别的log,都可以单独打印到一个文件里。
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模块,打印到不同的日志文件里,这样我们排查问题和做数据统计的时候就会比较方便。
获取日志实例
使用过日志框架的同学,对或多或少在类里定义过日志实例吧。但根据笔者的观察,大家定义日志的姿势各有千秋。有叫log的,有叫logger的,也有叫LOGGER的。定义的时候也都比较随意,比如不加static,不加final,获取实例的时候有传入this的,也有传入.class的。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优秀的Lombok注解:@Slf4j。它能够根据你的类自动注入一个log实例,非常方便快捷,如果你的项目使用了Lombok,不妨用起来。如果没有使用Lombok也没有关系,可以参考它的定义方式:
@Slf4j
public class Demo {
}
// 等价于:
public class Demo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 = LoggerFactory.getLogger(Demo.class);
}
以上,大家就可以愉快地打日志啦~
都看到这里了,说明你认可我的文章。
如果对你有帮助,不妨支持我一下:
你的一个小小的阅读、关注、留言、转发、在看,
都是我写作路上最大的鼓励。
猛戳下面那个二维码关注:
标签:gid 一个 介绍 开源 情况 out 如何 动作 image
原文地址:https://blog.51cto.com/14890694/2518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