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origin lock 保存到文件 syntax page 逻辑 code bst 很多
对很多开发者来说,数据库就是个黑盒子,你会写 SQL,会用数据库,但不知道盒子里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这样你只能机械地去记住别人告诉你的那些优化规则,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遵循这些规则,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
数据库的服务端,可以划分为执行器 (Execution Engine) 和存储引擎 (Storage Engine) 两部分。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下,执行器是如何来解析执行一条 SQL 的。
数据库收到查询请求后,需要先解析 SQL 语句,把这一串文本解析成便于程序处理的结构化数据:
这个树太复杂,我只画了主要的部分,你大致看一下,能理解这个 SQL 的语法树长什么样就行了。执行器解析这个 AST 之后,会生成一个逻辑执行计划。所谓的执行计划,可以简单理解为如何一步一步地执行查询和计算,最终得到执行结果的一个分步骤的计划。这个逻辑执行计划是这样的:
和 SQL、AST 不同的是,这个逻辑执行计划已经很像可以执行的程序代码了。你看上面这个执行计划,很像我们编程语言的函数调用栈,外层的方法调用内层的方法。所以,要理解这个执行计划,得从内往外看。
把这个逻辑执行计划翻译成代码,然后按照顺序执行,就可以正确地查询出数据了。但是,按照上面那个执行计划,需要执行 2 个全表扫描,然后再把 2 个表的所有数据做一个 JOIN 操作,这个性能是非常非常差的。
优化的总体思路是,在执行计划中,尽早地减少必须处理的数据量。也就是说,尽量在执行计划的最内层减少需要处理的数据量。看一下简单优化后的逻辑执行计划:
对比原始的逻辑执行计划,这里我们做了两点简单的优化:
到这里,执行器只是在逻辑层面分析 SQL,优化查询的执行逻辑,我们执行计划中操作的数据,仍然是表、行和列。在数据库中,表、行、列都是逻辑概念,所以,这个执行计划叫“逻辑执行计划”。执行查询接下来的部分,就需要涉及到数据库的物理存储结构了。
数据真正存储的时候,无论在磁盘里,还是在内存中,都没法直接存储这种带有行列的二维表。数据库中的二维表,实际上是怎么存储的呢?这就是存储引擎负责解决的问题,存储引擎主要功能就是把逻辑的表行列,用合适的物理存储结构保存到文件中。不同的数据库,它们的物理存储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是各种数据库之间巨大性能差距的根本原因。
在 InnoDB 中,数据表的物理存储结构是以主键为关键字的 B+ 树,每一行数据直接就保存在 B+ 树的叶子节点上。比如,上面的订单表组织成 B+ 树,是这个样的:
优化后的逻辑执行计划将会被转换成物理执行计划,物理执行计划是和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相关的。还是用 InnoDB 来举例,直接将逻辑执行计划转换为物理执行计划:
物理执行计划同样可以根据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是否存在索引以及数据多少等各种因素进行优化。这一块儿的优化规则同样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我们可以把对用户树的全树扫描再按照主键过滤这两个步骤,优化为对树的范围查找
最终,按照优化后的物理执行计划,一步一步地去执行查找和计算,就可以得到 SQL 的查询结果了。
理解数据库执行 SQL 的过程,以及不同存储引擎中的数据和索引的物理存储结构,对于正确使用和优化 SQL 非常有帮助:
因为表的每个索引保存的都是主键的值,过长的主键会导致每一个索引都很大。
数据库在对物理执行计划优化的时候,评估发现不走索引,直接全表扫描是更优的选择。
标签:origin lock 保存到文件 syntax page 逻辑 code bst 很多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bytecoding/p/1395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