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需要 ext azure scan linux 后端 安全漏洞 span 间隔
The remote host implements TCP Timestamps, as defined by RFC1323 (https://www.ietf.org/rfc/rfc1323.txt). A side effect of this feature is that the uptime of the remote host can be sometimes be computed.
以前,TCP/IP 堆栈使用每个发送数据窗口的一个示例来计算 RTT 。 计时器 (发送) 时重新传输计时器报告,直到收到确认。TCP 时间戳选项现在可以在堆栈认为 (data 和 ACK) 使用,以执行如下操作:
使用TCP 时间戳,可以使用较大的窗口准确计算 RTT。 RTT 用于计算重新传输间隔。 要获得最佳吞吐量,需要准确的 RTT 和重新传输时间。
禁用TCP timestamps。
在Linux系统中,在 /etc/sysclt.conf 文件中添加一行 “net.ipv4.tcp_timestamps=0”, 然后再执行 “sysctl -p”指令把修改的设置附加到运行环境。
To disable TCP timestamps on linux add the line ‘net.ipv4.tcp_timestamps=0‘ to /etc/sysclt.conf. Execute ‘sysctl -p‘ to apply the settings at runtime.
再Windows系统中,执行 "netsh int tcp set global timestamps = disabled "
TO disable TCP timestamps on Windows execute ‘ netsh int tcp set global timestamps = disabled ‘
在Azure App Service中部署的Web App应用,在进行安全扫描的时候,发现了TCP timestamps的问题,建议Disable TCP Timestamps。但是根据安全描述中提示的指令在App Service的Kudu(https://<yourwebapp>.scm.chinacloudsites.cn/)中执行时,提示Deny。如图:
由于App Service是PaaS服务,用户没有权限禁用TCP Timestamp。在启用改属性后它带来的优点是能提升TCP的性能,它的弱点时被攻击者计算出系统远行的时间。
而且,Azure App service实际上是在后端Worker上运行Web App的应用代码,而Worker前面有还有前端Front End和负载均衡Load Balancer来转发请求,所以客户端请求是不会直接到达Worker的。这也是Azure中PaaS服务的一种通常架构。而且在Azure中的服务天然受到Azure环境的保护。
同时,由于这是一个低等级的漏洞,考虑Web App运行在云环境中,而且如果禁用后也会影响性能等其他问题,所以它是可以忽略的。
安全性
Azure 采用一系列可靠的安全技术和实践,帮助确保 Azure 基础结构能够应对攻击,保护用户对 Azure 环境的访问,并通过加密通信、威胁管理和缓解实践 ( 包括定期渗透测试 ) 来帮助保障客户数据的安全。
TCP Windows说明:https://docs.microsoft.com/zh-cn/troubleshoot/windows-server/networking/description-tcp-features#timestamps
Finding and Fixing Vulnerabilities in TCP Timestamps Retrieval , a Low Risk Vulnerability:https://beyondsecurity.com/scan-pentest-network-vulnerabilities-tcp-timestamps-retrieval.html?cn-reloaded=1&cn-reloaded=1
RFC1323 :https://www.ietf.org/rfc/rfc1323.txt
认识 Azure安全性:https://www.trustcenter.cn/zh-cn/security/default.html
【Azure 应用服务】Azure Web App的服务(基于Windows 操作系统部署)在被安全漏洞扫描时发现了TCP timestamps漏洞
标签:需要 ext azure scan linux 后端 安全漏洞 span 间隔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ulight/p/1487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