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本文转载自:http://www.cnblogs.com/forfuture1978/archive/2010/02/02/1661436.html ,略有删改和备注。
反向信息是索引文件的核心,也即反向索引。
反向索引包括两部分,左面是词典(Term Dictionary),右面是倒排表(Posting List)。
在Lucene中,这两部分是分文件存储的,词典是存储在tii,tis中的,倒排表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文档号及词频,保存在frq中,一部分是词的位置信息,保存在prx中。
在词典中,所有的词是按照字典顺序排序的。
origEnum = new SegmentTermEnum(directory.openInput(segment + "." + IndexFileNames.TERMS_EXTENSION,readBufferSize), fieldInfos, false);//用于读取tis文件
SegmentTermEnum indexEnum = new SegmentTermEnum(directory.openInput(segment + "." + IndexFileNames.TERMS_INDEX_EXTENSION, readBufferSize), fieldInfos, true);//用于读取tii文件
|
文档号及词频文件里面保存的是倒排表,是以跳跃表形式存在的。
For example, the TermFreqs for a term which occurs once in document seven and three times in document eleven, with omitTf false, would be the following sequence of VInts: 15, 8, 3 If omitTf were true it would be this sequence of VInts instead: 7,4 首先我们看omitTf=false的情况,也即我们在索引中会存储一个文档中term出现的次数。 例子中说了,表示在文档7中出现1次,并且又在文档11中出现3次的文档用以下序列表示:15,8,3. 那这三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首先,根据定义TermFreq --> DocDelta[, Freq?],一个TermFreq结构是由一个DocDelta后面或许跟着Freq组成,也即上面我们说的A+B?结构。 DocDelta自然是想存储包含此Term的文档的ID号了,Freq是在此文档中出现的次数。 所以根据例子,应该存储的完整信息为[DocID = 7, Freq = 1] [DocID = 11, Freq = 3](见全文检索的基本原理章节)。 然而为了节省空间,Lucene对编号此类的数据都是用差值来表示的,也即上面说的规则2,Delta规则,于是文档ID就不能按完整信息存了,就应该存放如下: [DocIDDelta = 7, Freq = 1][DocIDDelta = 4 (11-7), Freq = 3] 然而Lucene对于A+B?这种或然跟随的结果,有其特殊的存储方式,见规则3,即A+B?规则,如果DocDelta后面跟随的Freq为1,则用DocDelta最后一位置1表示。 如果DocDelta后面跟随的Freq大于1,则DocDelta得最后一位置0,然后后面跟随真正的值,从而对于第一个Term,由于Freq为1,于是放在DocDelta的最后一位表示,DocIDDelta = 7的二进制是000 0111,必须要左移一位,且最后一位置一,000 1111 = 15,对于第二个Term,由于Freq大于一,于是放在DocDelta的最后一位置零,DocIDDelta = 4的二进制是0000 0100,必须要左移一位,且最后一位置零,0000 1000 = 8,然后后面跟随真正的Freq = 3。 于是得到序列:[DocDleta = 15][DocDelta = 8, Freq = 3],也即序列,15,8,3。 如果omitTf=true,也即我们不在索引中存储一个文档中Term出现的次数,则只存DocID就可以了,因而不存在A+B?规则的应用。 [DocID = 7][DocID = 11],然后应用规则2,Delta规则,于是得到序列[DocDelta = 7][DocDelta = 4 (11 - 7)],也即序列,7,4. |
Example: SkipInterval = 4, MaxSkipLevels = 2, DocFreq = 35. Then skip level 0 has 8 SkipData entries, containing the 3rd, 7th, 11th, 15th, 19th, 23rd, 27th, and 31st document numbers in TermFreqs. Skip level 1 has 2 SkipData entries, containing the 15th and 31st document numbers in TermFreqs. 按照描述,当SkipInterval为4,且有35篇文档的时候,Skip level = 0应该包括第3,第7,第11,第15,第19,第23,第27,第31篇文档,Skip level = 1应该包括第15,第31篇文档。 然而真正的实现中,跳跃表节点的时候,却向前偏移了,偏移的原因在于下面的代码:
从代码中,我们可以看出,当SkipInterval为4的时候,当docID = 0时,++df为1,1%4不为0,不是跳跃节点,当docID = 3时,++df=4,4%4为0,为跳跃节点,然而skipData里面保存的却是lastDocID为2。 所以真正的倒排表和跳跃表中保存一下的信息: |
词位置信息也是倒排表,也是以跳跃表形式存在的。
为什么会有标准化因子呢?从第一章中的描述,我们知道,在搜索过程中,搜索出的文档要按与查询语句的相关性排序,相关性大的打分(score)高,从而排在前面。相关性打分(score)使用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在计算相关性之前,要计算Term Weight,也即某Term相对于某Document的重要性。在计算Term Weight时,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一个是此Term在此文档中出现的次数,一个是此Term的普通程度。显然此Term在此文档中出现的次数越多,此Term在此文档中越重要。
这种Term Weight的计算方法是最普通的,然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由于以上原因,Lucene在计算Term Weight时,都会乘上一个标准化因子(Normalization Factor),来减少上面三个问题的影响。
标准化因子(Normalization Factor)是会影响随后打分(score)的计算的,Lucene的打分计算一部分发生在索引过程中,一般是与查询语句无关的参数如标准化因子,大部分发生在搜索过程中,会在搜索过程的代码分析中详述。
标准化因子(Normalization Factor)在索引过程总的计算如下:
它包括三个参数:
从上面的公式,我们知道,一个词(Term)出现在不同的文档或不同的域中,标准化因子不同。比如有两个文档,每个文档有两个域,如果不考虑文档长度,就有四种排列组合,在重要文档的重要域中,在重要文档的非重要域中,在非重要文档的重要域中,在非重要文档的非重要域中,四种组合,每种有不同的标准化因子。
于是在Lucene中,标准化因子共保存了(文档数目乘以域数目)个,格式如下:
大家可以通过看源代码,相应的Reader和Writer来了解文件结构,将更为透彻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HouZhiHouJueBlogs/p/418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