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可谓移动医疗“元年”,作为苦逼“码农”的我忙忙碌碌即将度过这最后一天,体验了涨价后的地铁,体验了寒冷的西北风,也算有点收获是吧?最后翻看了下自己的笔记,貌似还有咨询没来得及整理,趁着还有点时间整理mark一下,来年再接再厉!
2014年智能设备,尤其是可穿戴设备为主,加上电子病历引爆了医疗大数据【1】,如上图所示。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过一位医疗行业从业者对大数据的分析【2】,简而言之目前的大数据都是伪命题。医疗行业与传统互联网行业不同,在数据采集阶段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要,互联网上大数据通过用户浏览网页、点击特定关键字等来统计分析其行为特征,浏览和点击操作简简单单,没有精度的要求。而医疗行业,即使可穿戴的检测设备可实时采集并上传患者信息,但是在日常活动状况下的患者体征信息可用性不大,分析几乎没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大数据自然也就没有意义。用【2】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医疗领域的数据,对于其客观、真实、准确和有效性的要求是几近苛刻的”。那么医疗行业难道就没有大数据么?当然有,医院分分秒秒都在生成数据,个人就诊记录、个人影像资料等等,而且医院获取的患者数据是可靠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想要做大数据依然需要从医院入手进行数据采集工作,因此时下借助移动医疗而热炒的“医疗大数据”在不能从医院获取到真实患者数据的情况下是行不通的,然而要获取医院数据就自然提到了电子病历,前几篇咨询博文中已经多次讨论过电子病历,这是未来医疗大数据的根本,也是传统医疗信息服务提供商和部分设备厂商转型的突破口。
关于家庭医生的报道比较多【3】,广东省已成立了家庭医生协会【4】。重点看一下德勤的分析报告:报告中提到“家庭将成为医护主要场所。医疗护理将不再局限在诊所或者医院,家庭将会成为医疗护理的主要场所。专业的医疗救护将保留给重伤和急诊。常规医疗机构主要针对一般手术,而慢性病的管理将交由社区医疗负责。特定病人群体的医护会由保险机构提供,这将主要按人口风险来划分。新的资金提供方案包括缴纳年度保险费用,集体保险预算,个人均摊或者个人健康预算”【5】
可以想象到未来某天肯定会发生报告中提到的场景,但是现在断言“专业医疗救护将保留给诊所或者医院?”我觉得为时过早。上一篇分析“连锁诊所”模式时我提到未来三甲医院的主要服务应该是大型手术和急诊,而直接转移到家庭或许步子有点大。即使在当下最发达的美国,家庭也依然不是最主要的治疗和护理场所,只是针对于部分慢性病来说有可能带来便利性而已;因此未来为大众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应该是身边的诊所。
德勤报告中设想未来2020年的场景,其中重点提到了“电子病历”,医生可通过多种设备获取到患者的病历,患者也能够获取到自身健康数据;另外还提到了“手术中心”等第三方机构模式的蓬勃发展,目前国内走在自由职业前端的张强医生已经打造了自己的医生集团,想必未来会有更多的医生集团出现;最后报告提到“数字医疗服务提供商重新制定IT战略规划”——这也就是我一直看好的传统医疗行业从业者的转型,相比转型依然是大势所趋。
之前分析过,远程医疗绝对不是什么新技术,而是伴随着当下移动医疗的火热而重新进入大众视野。【6】博文中指出在2008金融危机以及奥巴马“平价法案”实施后,小型诊所的压力远高于大医院,同时小型诊所也必须使用电子病历,系统的安装和使用费用对私人执业的医生也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导致美国小型诊所有萎缩迹象,然而国内自由职业正在刚刚起步,因此直接切入面向小型诊所的B2B模式,提供电子病历和影像中心服务来吸引小型诊所是未来传统医疗信息提供商和设备制造商改革的突破点。
移动医疗,在我看来已经可以作为2014年的关键词了。文章【7】中探讨了toC模式的发展局限,个人儿认为在国内上手做完全的移动医疗,很难快速探索出商业模式,临近年关,在小区、学校、公交车等都看到了春雨的广告,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因为年底预算没花完呢?传统医疗信息提供商转型,融合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医院(主要是未来的小诊所)提供信息化服务,走B2B模式才是王道。
【1】http://www.vcbeat.net/8423.html
【3】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41219/content-466502.html
【4】http://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41228/content-467171.html
【5】http://www.vcbeat.net/8402.html
【6】http://www.cunfuriji.com/?p=3483
时间:2014-12-31
医疗时鲜资讯:杂谈“家庭医生”、“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健康大数据”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zssureqh/article/details/4229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