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for each语法是方便的,也是很自然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语言都有这样的语法,就我所知,包括java(jdk5.0以上),python,php,asp.net等语言都有类似的语法,甚至微软为C++/CLI中也添加了这样的语法。但是很遗憾的是,C++98标准中没有,于是,我们只能通过可悲的for_each算法去模拟。。。。。。。。。。先看看原生的语法是多么方便和自然的吧,虽然有人将其视为语法糖,但是,就算是糖,这也是很甜的那种。
先看看Python中的循环,虽然不是for each,但是类似于。
l = [1,2,3,4,5]
for i in l:
print i
简洁,干净,
假如你有幸使用微软的托管C++,你可以使用类似的语法:
using namespace System;
#include <list>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a[5] = {1,2,3,4,5};
list<int> l(a, a+5);
for each ( int i in l)
Console::Write(i);
system("PAUSE");
}
虽然作为强类型语言,在声明方面稍微复杂点,循环的处理还是那么简洁,干净。
再来看看现有的C++中的:
#include <list>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a[5] = {1,2,3,4,5};
list<int> l(a, a+5);
// 同样是需要输出
for(list<int>::const_iterator lit = l.begin(); lit != l.end(); ++lit)
{
cout <<*lit <<endl;
}
system("PAUSE");
}
繁复到我都不想说了,list<int>::const_iterator似的迭代器声明语法不符合一处定义的原则,冗余信息太多。(C++09添加的auto用法就是解决此问题的),即便是解决了此问题,还是会发现,在C++中写个循环比在python(仅仅是一个例子,其他有类似for each特性的语言都比C++简单)中复杂太多了。而循环实在是太过于常见的语法了,所以一次又一次使用这种本可以简单,但是受限于语法而搞得这么复杂的C++可怜语法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想要吐血。对于这么简单的例子,我们是可以找到一些方法来稍微简化一点的。没有for each语法,我们起码还有for_each算法-_-!
于是可以这样:
#include <list>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printInt(int i)
{
cout <<i <<endl;
}
int main()
{
int a[5] = {1,2,3,4,5};
list<int> l(a, a+5);
// 同样是需要输出
for_each(l.begin(), l.end(), ptr_fun(printInt));
system("PAUSE");
}
在加大了理解难度后(本来for each语法多简单啊,现在还要理解ptr_fun这样的函数对象生成的辅助函数),我们的循环是稍微简单一点了,虽然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甚至要额外写函数-_-!虽然说函数可以只写一次,循环可是常常用的啊。
对于这样简单的例子,已经可以看出没有for_each语法的痛苦了,再复杂一点的例子
对于类成员函数的调用,看看有for_each的情况
python中:
class Add():
def __init__(self, i):
self._i = i
def add(self):
self._i += 1
def __str__(self):
return str(self._i)
s = [Add(1), Add(2), Add(3)]
for a in s:
a.add()
for a in s:
print a
这里拆分成两个函数,可以看出我的无奈,想要在一个for_each语法中连续调用两个函数的方法。。。。目前只有再写一个函数,而这个函数的作用就是仅仅调用这两个函数提供给for_each使用。不说这些丧气+无奈的话了,光是调用一个类的成员函数的可能还是有的。
C++中:
#include <list>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cstdio>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printInt(int i)
{
cout <<i <<endl;
}
class CAdd
{
public:
CAdd(int ai):mi(ai) { }
void add() { ++mi; }
operator int() { return mi;}
int mi;
};
int main()
{
CAdd a[3] = { CAdd(1), CAdd(2), CAdd(3)};
list<CAdd> l(a, a+3);
// 同样是需要输出
for_each(l.begin(), l.end(), mem_fun_ref(&CAdd::add));
for_each(l.begin(), l.end(), ptr_fun(printInt));
system("PAUSE");
}
为了实现循环的简洁,重新引入了新的复杂度,mem_fun_ref,希望一般的C++程序员见过这样的函数对象辅助函数。。。。还多了类似&CAdd::add这样的成员函数指针的语法,希望一般的程序员也能理解。。。。(不提有for each语法的语言中除了for each这样自然的语法外,做多复杂的运算都没有引入任何新的复杂度),最主要的是,你想要在一条for_each中实现两个函数的调用,你除了老老实实的实现一个新的函数外,就是像我这样了,调用for_each两次,两种方法都是不那么容易让人接受。。。。。。。。但是,在现有的C++中,我们也就只能做到这样了。既然用C++,就接受现实吧。其实,显示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复杂。
以上情况还是函数没有参数的时候,当函数有参数的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
看看python中这样一个简单的功能:
def add(a,b):
return a + b
l = [1,2,3,4,5]
for i in l:
print add(i,1)
无非就是在每个输出的函数中调用一个函数,没有任何值的一提的地方,是个人就能看懂。
在C++需要实现成下面这个样子:
#include <list>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functional>
using namespace std;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Add : public binary_function<T, T, void>
{
public:
void operator()(const T& ai, const T& aj) const
{
cout <<(ai + aj) <<endl;
}
};
int main()
{
int a[5] = {1,2,3,4,5};
list<int> l(a, a+5);
for_each(l.begin(), l.end(), bind2nd(Add<int>(), 1));
system("PAUSE");
}
到这一步,我希望大部分的C++程序员还能看懂什么意思及其实现的机制。。。。但是仅仅是我的希望吧,甚至我怀疑,这样的实现放在工作中,总监和老总是不是会将我批的体无完肤,的确,为了省略一个循环值得这样做吗?实在不值得,但是C++提供给你的机制就是这样。Add这样的函数对象构造复杂,还得利用trail机制(从binary_function类继承过来),然后再利用函数适配器bind2nd/bind1st,这样的东西似乎需要语言专家来解释,我是解释不清楚了,再加上更加复杂的函数连标准库中的bind都肯定不够用,还只能用boost::bind库,去试试吧,然后会发现一般的函数指来指去(特别是类成员)用的太复杂了,还是用boost::funciton吧。。。。。似乎永无止境。但是有了for each语法,那么什么复杂度都没有。。。。。还想自虐吗?算了吧,我基本上已经放弃了。不给糖吃,也放不着自己开工厂制作。。。。
另外,对于能够用boost的兄弟们,糖是有的吃的。boost:: foreach库即是如此。
下面是boost:: foreach的例子
#include <list>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boost/foreach.hpp>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a[5] = {1,2,3,4,5};
list<int> l(a, a+5);
BOOST_FOREACH( int i, l)
{
cout <<i <<endl;
}
BOOST_FOREACH( int i, l)
{
cout <<i+1 <<endl;
}
system("PAUSE");
}
就算仅仅这一个例子。。。。永远不要怪库开发者(比如boost,ace,loki)将C++语言弄得多么扭曲,他们也是出于无奈。。。。别去看实现,先只管用吧。
对于不能用boost的我。。。。只能看有没有办法偷偷的将/cli编译选项打开了。。。^^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liaocheng/p/4263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