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通知机制:
3个步骤:
1.通知的发布
2.通知的监听
3.通知的移除
需要了解的要点
1.通知中心:(NSNotificationCenter)
每一个应用程序都有一个通知中心(NSNotificationCenter)实例,专门负责协助不同对象之间的消息通信
任何一个对象都可以向通知中心发布通知(NSNotification),描述自己在做什么。其他感兴趣的对象(Observer)可以申请在某个特定通知发布时(或在某个特定的对象发布通知时)收到这个通知
2.通知:(NSNotification)
一个完整的通知一般包含3个属性:
- (NSString *)name; // 通知的名称
- (id)object; // 通知发布者(是谁要发布通知)
- (NSDictionary *)userInfo; // 一些额外的信息(通知发布者传递给通知接收者的信息内容)
初始化一个通知(NSNotification)对象
+ (instancetype)notificationWithName:(NSString *)aName object:(id)anObject;
+ (instancetype)notificationWithName:(NSString *)aName object:(id)anObject userInfo:(NSDictionary *)aUserInfo;
- (instancetype)initWithName:(NSString *)name object:(id)object userInfo:(NSDictionary *)userInfo;
3.发布通知
通知中心(NSNotificationCenter)提供了相应的方法来帮助发布通知
- (void)postNotification:(NS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发布一个notification通知,可在notification对象中设置通知的名称、通知发布者、额外信息等
- (void)postNotificationName:(NSString *)aName object:(id)anObject;
发布一个名称为aName的通知,anObject为这个通知的发布者
- (void)postNotificationName:(NSString *)aName object:(id)anObject userInfo:(NSDictionary *)aUserInfo;
发布一个名称为aName的通知,anObject为这个通知的发布者,aUserInfo为额外信息
4.注册通知监听器
通知中心(NSNotificationCenter)提供了方法来注册一个监听通知的监听器(Observer)
- (void)addObserver:(id)observer selector:(SEL)aSelector name:(NSString *)aName object:(id)anObject;
observer:监听器,即谁要接收这个通知
aSelector:收到通知后,回调监听器的这个方法,并且把通知对象当做参数传入
aName:通知的名称。如果为nil,那么无论通知的名称是什么,监听器都能收到这个通知
anObject:通知发布者。如果为anObject和aName都为nil,监听器都收到所有的通知
5.取消注册监听器
通知中心不会保留(retain)监听器对象,在通知中心注册过的对象,必须在该对象释放前取消注册。否则,当相应的通知再次出现时,通知中心仍然会向该监听器发送消息。因为相应的监听器对象已经被释放了,所以可能会导致应用崩溃
通知中心提供了相应的方法来取消注册监听器
- (void)removeObserver:(id)observer;
- (void)removeObserver:(id)observer name:(NSString *)aName object:(id)anObject;
一般在监听器销毁之前取消注册(如在监听器中加入下列代码):
- (void)dealloc {
//[super dealloc]; 非ARC中需要调用此句
[[NSNotificationCenterdefaultCenter] removeObserver:self];
}
6.其实,通知类似于代理,但是又有些不同
共同点
利用通知和代理都能完成对象之间的通信
(比如A对象告诉D对象发生了什么事情, A对象传递数据给D对象)
不同点
代理 : 一对一关系(1个对象只能告诉另1个对象发生了什么事情)
通知 : 多对多关系(1个对象能告诉N个对象发生了什么事情, 1个对象能得知N个对象发生了什么事情)
以上就是课上记录的要点。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daliye-blog/p/3761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