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介绍一些作为程序猿或者IT从业者应该知道的CPU Cache相关的知识
文章欢迎转载,但转载时请保留本段文字,并置于文章的顶部
作者:卢钧轶(cenalulu)
本文原文地址:http://cenalulu.github.io/linux/all-about-cpu-cache/
先来看一张本文所有概念的一个思维导图
为什么要有CPU Cache
随着工艺的提升最近几十年CPU的频率不断提升,而受制于制造工艺和成本限制,目前计算机的内存主要是DRAM并且在访问速度上没有质的突破。因此,CPU的处理速度和内存的访问速度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达到上万倍。这种情况下传统的CPU通过FSB直连内存的方式显然就会因为内存访问的等待,导致计算资源大量闲置,降低CPU整体吞吐量。同时又由于内存数据访问的热点集中性,在CPU和内存之间用较为快速而成本较高的SDRAM做一层缓存,就显得性价比极高了。
为什么要有多级CPU Cache
随着科技发展,热点数据的体积越来越大,单纯的增加一级缓存大小的性价比已经很低了。因此,就慢慢出现了在一级缓存(L1 Cache)和内存之间又增加一层访问速度和成本都介于两者之间的二级缓存(L2 Cache)。下面是一段从What Every Programmer Should Know About Memory中摘录的解释:
Soon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ache the system got more complicated. The spe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che and the main memory increased again, to a point that another level of cache was added, bigger and slower than the first-level cache. Only increasing the size of the first-level cache was not an option for economical rea- sons.
此外,又由于程序指令和程序数据的行为和热点分布差异很大,因此L1 Cache也被划分成L1i (i for instruction)和L1d (d for data)两种专门用途的缓存。
下面一张图可以看出各级缓存之间的响应时间差距,以及内存到底有多慢!
什么是Cache Line
Cache Line可以简单的理解为CPU Cache中的最小缓存单位。目前主流的CPU Cache的Cache Line大小都是64Bytes。假设我们有一个512字节的一级缓存,那么按照64B的缓存单位大小来算,这个一级缓存所能存放的缓存个数就是512/64 = 8
个。具体参见下图:
为了更好的了解Cache Line,我们还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做下面这个有趣的实验。
下面这段C代码,会从命令行接收一个参数作为数组的大小创建一个数量为N的int数组。并依次循环的从这个数组中进行数组内容访问,循环10亿次。最终输出数组总大小和对应总执行时间。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ys/time.h>
long timediff(clock_t t1, clock_t t2) {
long elapsed;
elapsed = ((double)t2 - t1) / CLOCKS_PER_SEC * 1000;
return elapsed;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int array_size=atoi(argv[1]);
int repeat_times = 1000000000;
long array[array_size];
for(int i=0; i<array_size; i++){
array[i] = 0;
}
int j=0;
int k=0;
int c=0;
clock_t start=clock();
while(j++<repeat_times){
if(k==array_size){
k=0;
}
c = array[k++];
}
clock_t end =clock();
printf("%lu\n", timediff(start,end));
return 0;
}
如果我们把这些数据做成折线图后就会发现:总执行时间在数组大小超过64Bytes时有较为明显的拐点(当然,由于博主是在自己的Mac笔记本上测试的,会受到很多其他程序的干扰,因此会有波动)。原因是当数组小于64Bytes时数组极有可能落在一条Cache Line内,而一个元素的访问就会使得整条Cache Line被填充,因而值得后面的若干个元素受益于缓存带来的加速。而当数组大于64Bytes时,必然至少需要两条Cache Line,继而在循环访问时会出现两次Cache Line的填充,由于缓存填充的时间远高于数据访问的响应时间,因此多一次缓存填充对于总执行的影响会被放大,最终得到下图的结果:
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在自己的linux或者MAC上通过gcc cache_line_size.c -o cache_line_size
编译,并通过./cache_line_size
执行。
了解Cache Line的概念对我们程序猿有什么帮助?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C语言中常用的循环优化例子
下面两段代码中,第一段代码在C语言中总是比第二段代码的执行速度要快。具体的原因相信你仔细阅读了Cache Line的介绍后就很容易理解了。
for(int i = 0; i < n; i++) {
for(int j = 0; j < n; j++) {
int num;
//code
arr[i][j] = num;
}
}
for(int i = 0; i < n; i++) {
for(int j = 0; j < n; j++) {
int num;
//code
arr[j][i] = num;
}
}
CPU Cache 是如何存放数据的
你会怎么设计Cache的存放规则
我们先来尝试回答一下那么这个问题:
假设我们有一块4MB的区域用于缓存,每个缓存对象的唯一标识是它所在的物理内存地址。每个缓存对象大小是64Bytes,所有可以被缓存对象的大小总和(即物理内存总大小)为4GB。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这个缓存?
如果你和博主一样是一个大学没有好好学习基础/数字电路的人的话,会觉得最靠谱的的一种方式就是:Hash表。把Cache设计成一个Hash数组。内存地址的Hash值作为数组的Index,缓存对象的值作为数组的Value。每次存取时,都把地址做一次Hash然后找到Cache中对应的位置操作即可。
这样的设计方式在高等语言中很常见,也显然很高效。因为Hash值得计算虽然耗时(10000个CPU Cycle左右),但是相比程序中其他操作(上百万的CPU Cycle)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CPU Cache来说,本来其设计目标就是在几十CPU Cycle内获取到数据。如果访问效率是百万Cycle这个等级的话,还不如到Memory直接获取数据。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硬件上要实现Memory Address Hash的功能在成本上是非常高的。
为什么Cache不能做成Fully Associative
Fully Associative 字面意思是全关联。在CPU Cache中的含义是:如果在一个Cache集内,任何一个内存地址的数据可以被缓存在任何一个Cache Line里,那么我们成这个cache是Fully Associative。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给到一个内存地址,要知道他是否存在于Cache中,需要遍历所有Cache Line并比较缓存内容的内存地址。而Cache的本意就是为了在尽可能少得CPU Cycle内取到数据。那么想要设计一个快速的Fully Associative的Cache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Cache不能做成Direct Mapped
和Fully Associative完全相反,使用Direct Mapped模式的Cache给定一个内存地址,就唯一确定了一条Cache Line。设计复杂度低且速度快。那么为什么Cache不使用这种模式呢?让我们来想象这么一种情况:一个拥有1M L2 Cache的32位CPU,每条Cache Line的大小为64Bytes。那么整个L2Cache被划为了1M/64=16384
条Cache Line。我们为每条Cache Line从0开始编上号。同时32位CPU所能管理的内存地址范围是2^32=4G
,那么Direct Mapped模式下,内存也被划为4G/16384=256K
的小份。也就是说每256K的内存地址共享一条Cache Line。但是,这种模式下每条Cache Line的使用率如果要做到接近100%,就需要操作系统对于内存的分配和访问在地址上也是近乎平均的。而与我们的意愿相反,为了减少内存碎片和实现便捷,操作系统更多的是连续集中的使用内存。这样会出现的情况就是0-1000号这样的低编号Cache Line由于内存经常被分配并使用,而16000号以上的Cache Line由于内存鲜有进程访问,几乎一直处于空闲状态。这种情况下,本来就宝贵的1M二级CPU缓存,使用率也许50%都无法达到。
什么是N-Way Set Associative
为了避免以上两种设计模式的缺陷,N-Way Set Associative缓存就出现了。他的原理是把一个缓存按照N个Cache Line作为一组(set),缓存按组划为等分。这样一个64位系统的内存地址在4MB二级缓存中就划成了三个部分(见下图),低位6个bit表示在Cache Line中的偏移量,中间12bit表示Cache组号(set index),剩余的高位46bit就是内存地址的唯一id。这样的设计相较前两种设计有以下两点好处:
- 给定一个内存地址可以唯一对应一个set,对于set中只需遍历16个元素就可以确定对象是否在缓存中(Full Associative中比较次数随内存大小线性增加)
- 每
2^18(256K)*16(way)
=4M
的连续热点数据才会导致一个set内的conflict(Direct Mapped中512K的连续热点数据就会出现conflict)
为什么N-Way Set Associative的Set段是从低位而不是高位开始的
下面是一段从How Misaligning Data Can Increase Performance 12x by Reducing Cache Misses摘录的解释:
The vast majority of accesses are close together, so moving the set index bits upwards would cause more conflict misses. You might be able to get away with a hash function that isn’t simply the least significant bits, but most proposed schemes hurt about as much as they help while adding extra complexity.
由于内存的访问通常是大片连续的,或者是因为在同一程序中而导致地址接近的(即这些内存地址的高位都是一样的)。所以如果把内存地址的高位作为set index的话,那么短时间的大量内存访问都会因为set index相同而落在同一个set index中,从而导致cache conflicts使得L2, L3 Cache的命中率低下,影响程序的整体执行效率。
了解N-Way Set Associative的存储模式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了解N-Way Set的概念后,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2^(6Bits <Cache Line Offset> + 12Bits <Set Index>)
=2^18
= 256K
。即在连续的内存地址中每256K都会出现一个处于同一个Cache Set中的缓存对象。也就是说这些对象都会争抢一个仅有16个空位的缓存池(16-Way Set)。而如果我们在程序中又使用了所谓优化神器的“内存对齐”的时候,这种争抢就会越发增多。效率上的损失也会变得非常明显。具体的实际测试我们可以参考: How Misaligning Data Can Increase Performance 12x by Reducing Cache Misses 一文。
这里我们引用一张Gallery of Processor Cache Effects 中的测试结果图,来解释下内存对齐在极端情况下带来的性能损失。
该图实际上是我们上文中第一个测试的一个变种。纵轴表示了测试对象数组的大小。横轴表示了每次数组元素访问之间的index间隔。而图中的颜色表示了响应时间的长短,蓝色越明显的部分表示响应时间越长。从这个图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结论。当然这里我们只对内存带来的性能损失感兴趣。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阅读原文分析理解其他从图中可以得到的结论。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图中每1024个步进,即每1024*4
即4096Bytes,都有一条特别明显的蓝色竖线。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按照4K的步进去访问内存(内存根据4K对齐),无论热点数据多大它的实际效率都是非常低的!按照我们上文的分析,如果4KB的内存对齐,那么一个240MB的数组就含有61440个可以被访问到的数组元素;而对于一个每256K就会有set冲突的16Way二级缓存,总共有256K/4K
=64
个元素要去争抢16个空位,总共有61440/64
=960
个这样的元素。那么缓存命中率只有1%,自然效率也就低了。
想要知道更多关于内存地址对齐在目前的这种CPU-Cache的架构下会出现的问题可以详细阅读以下两篇文章:
- How Misaligning Data Can Increase Performance 12x by Reducing Cache Misses
- Gallery of Processor Cache Effects
Cache淘汰策略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顺带提一下CPU Cache的淘汰策略。常见的淘汰策略主要有LRU
和Random
两种。通常意义下LRU对于Cache的命中率会比Random更好,所以CPU Cache的淘汰策略选择的是LRU
。当然也有些实验显示在Cache Size较大的时候Random策略会有更高的命中率
总结
CPU Cache对于程序猿是透明的,所有的操作和策略都在CPU内部完成。但是,了解和理解CPU Cache的设计、工作原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CPU Cache,写出更多对CPU Cache友好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