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Arch从本地硬盘启动,并能成功连上wifi,心情无比激动。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接下来,需要配置基本的图形界面,浏览器,字体,输入法,窗口管理器,文件管理器…定制一个专属于自己轻量级操作系统。
创建一个日常使用的桌面用户,并给用户添加root权限以及使用zsh作为终端
# pacman -S zsh
# useradd -m -g users -G audio,video,floppy,network,rfkill,scanner,storage,optical,power,wheel,uucp -s /usr/bin/zsh archie
配置zsh,使用(zsh配置)[http://www.cnblogs.com/ma6174/archive/2012/05/08/2490921.html]这个页面的配置文件
安装Xwindow。 Xorg是X窗口系统11版本的开源实现,提供基本图形用户界面框架。
# pacman -S xorg-server xorg-apps
如果不用登陆管理器启动 X,需要安装软件包 xorg-xinit
# pacman -S xorg-init
startx 和 xinit 命令将启动 X 服务器和客户端(startx 脚本是更通用命令 xinit 的前端)。为了确定要运行的客户端,startx/xinit 先在用户目录解析 ~/.xinitrc 文件,如果 ~/.xinitrc 不存在,使用默认的 /etc/X11/xinit/xinitrc, 其中默认会使用 Twm 窗口管理器,Xterm终端 和 Xclock
安装显卡驱动
此步比较特别,需跟实际硬件操作。本机为例,有集成显卡和ATI独立显卡
# pacman -S xf86-video-intel xf86-video-ati
安装窗口管理器 i3
# pacman -S i3-wm
编辑~/.xinitrc,添加
exec i3
现在可以直接在 tty 上执行 startx 启动 i3 了
# startx
键盘ctrl
+ enter
。 此时会出现组装了i3,包含xterm的原始X界面
安装浏览器
# pacman -S firefox firefox-i18n-zh-cn
# firefox &
装上并运行浏览器后就能够进入 arch wiki 页面,实时地边查看文档,边安装、调试和配置所需的系统组件与软件。
不过你应该能够发现,此时 firefox 浏览中文的效果极差,会出现锯齿显示,这是因为系统中文字体还没有配置好。
安装中文locale,通过locale.conf
文件设置全局有效的locale
LANG=en_US.UTF-8
不推荐在此设置中文locale,会导致tty乱码;在tty下亦可显示和输入中文,但需要安装cce、zhcon或fbterm
可以在~/.xinitrc或~/.xprofile单独设置中文locale。添加如下内容到上述文件最前端注释之后(如果不确定使用哪个文件,可以都添加)
export LANG=zh_CN.UTF-8
export LANGUAGE=zh_CN:en_US
export LC_CTYPE=en_US.UTF-8
若欲将此三行放至~/.xinitrc中,请注意将其放在exec _example_WM_or_DE_行之前
安装字体
中文字体:
# pacman -S wqy-microhei wqy-zenhei
英文字体:
# pacman -S ttf-dejavu
输入法
# pacman -S fcitx fcitx-sunpinyin
fcitx 是一个以 GPL 方式发布的输入法平台,fcitx-sunpinyin 是效果比较好的中文输入法。还需要在.xinitrc
文件中加入:
export GTK_IM_MODULE=fcitx
export QT_IM_MODULE=fcitx
export XMODIFIERS="@im=fcitx"
fictx &
如果firefox 中无法切换中文输入法,可以执行fctix -diagnose
根据提示排查错误。
文件管理器
# pacman -S thunar
一个简单、轻量级的系统到此基本配置完毕,可以在top里看到此时内存占用率只有不到15%。更丰富的功能还需要安装自己熟悉的应用程序。
在下篇中会进行更丰富的常用软件安装、配置介绍。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u012675539/article/details/449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