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JIT编译器,英文写作Just-In-Time Compiler,中文意思是即时编译器
类字段不需要初始化的原因:
内存分配完成后,虚拟机需要将分配到的内存空间都初始化为零值(不包括对象头),如果使用TLAB,这一工作过程也可以提前至TLAB分配时进行。这一步操作保证了对象的实例字段在Java代码中可以不赋初始值就直接使用,程序能访问到这些字段的数据类型所对应的零值。
虚拟机生成java对象的过程:
1)首先将去检查这个指令的参数是否能在常量池中定位到一个类的符号引用,并且检查这个符号引用代表的类是否已被加载、解析和初始化过。如果没有,那必须先执行相应的类加载过程
2)在类加载检查通过后,接下来虚拟机将为新生对象分配内存(指针碰撞、空闲列表)(由java堆是否规整决定)
(一种是对分配内存空间的动作进行同步处理——实际上虚拟机采用CAS配上失败重试的方式保证更新操作的原子性;另一种是把内存分配的动作按照线程划分在不同的空间之中进行,即每个线程在Java堆中预先分配一小块内存,称为本地线程分配缓冲(Thread Local Allocation Buffer,TLAB))
3)内存分配完成后,虚拟机需要将分配到的内存空间都初始化为零值(不包括对象头)
4)接下来,虚拟机要对对象进行必要的设置,例如这个对象是哪个类的实例、如何才能找到类的元数据信息、对象的哈希码、对象的GC分代年龄等信息。这些信息存放在对象的对象头(Object Header)之中。
5)在上面工作都完成之后,从虚拟机的视角来看,一个新的对象已经产生了,但从Java程序的视角来看,对象创建才刚刚开始——<init>方法还没有执行,所有的字段都还为零。所以,一般来说(由字节码中是否跟随invokespecial指令所决定),执行new指令之后会接着执行<init>方法,把对象按照程序员的意愿进行初始化,这样一个真正可用的对象才算完全产生出来
虚拟机中对象的内存布局:
对象头、实例数据、对齐填充
HotSpot虚拟机的对象头包括两部分信息,第一部分用于存储对象自身的运行时数据,如哈希码(HashCode)、GC分代年龄、锁状态标志、线程持有的锁、偏向线程ID、偏向时间戳等;对象头的另外一部分是类型指针,即对象指向它的类元数据的指针,虚拟机通过这个指针来确定这个对象是哪个类的实例。(并不是所有的虚拟机实现都必须在对象数据上保留类型指针,换句话说,查找对象的元数据信息并不一定要经过对象本身)。
实例数据部分是对象真正存储的有效信息,也是在程序代码中所定义的各种类型的字段内容(HotSpot虚拟机默认的分配策略为longs/doubles、ints、shorts/chars、bytes/booleans、oops(Ordinary Object Pointers),从分配策略中可以看出,相同宽度的字段总是被分配到一起。)
第三部分对齐填充并不是必然存在的,也没有特别的含义,它仅仅起着占位符的作用(由于HotSpot VM的自动内存管理系统要求对象起始地址必须是8字节的整数倍,换句话说,就是对象的大小必须是8字节的整数倍。而对象头部分正好是8字节的倍数(1倍或者2倍),因此,当对象实例数据部分没有对齐时,就需要通过对齐填充来补全。)
对象的访问定位:
Java程序需要通过栈上的reference数据来操作堆上的具体对象
目前主流的访问方式有使用句柄和直接指针两种:
使用句柄访问的话,那么Java堆中将会划分出一块内存来作为句柄池,reference中存储的就是对象的句柄地址,而句柄中包含了对象实例数据与类型数据各自的具体地址信息
使用直接指针访问,那么Java堆对象的布局中就必须考虑如何放置访问类型数据的相关信息,而reference中存储的直接就是对象地址
使用句柄来访问的最大好处就是reference中存储的是稳定的句柄地址,在对象被移动(垃圾收集时移动对象是非常普遍的行为)时只会改变句柄中的实例数据指针,而reference本身不需要修改;使用直接指针访问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速度更快,它节省了一次指针定位的时间开销,由于对象的访问在Java中非常频繁,因此这类开销积少成多后也是一项非常可观的执行成本。
Java堆溢出:
Java堆用于存储对象实例,只要不断地创建对象,并且保证GC Roots到对象之间有可达路径来避免垃圾回收机制清除这些对象,那么在对象数量到达最大堆的容量限制后就会产生内存溢出异常。
重点是确认内存中的对象是否是必要的,就是要先分清楚到底是出现了内存泄漏还是内存溢出。
内存溢出:代码限制Java堆的大小为20MB,不可扩展(将堆的最小值-Xms参数与最大值-Xmx参数设置为一样即可避免堆自动扩展),通过参数-XX:+HeapDumpOnOutOfMemoryError可以让虚拟机在出现内存溢出异常时Dump出当前的内存堆
转储快照以便事后进行分析[1]
内存泄露:泄露对象是通过路径与GC Roots相关联并导致垃圾收集器无法自动回收它们的(常说的GC(Garbage Collector) roots,特指的是垃圾收集器(Garbage Collector)的对象,GC会收集那些不是GC roots且没有被GC roots引用的对象。)
如果不存在泄露,换句话说,就是内存中的对象确实都还必须存活着,那就应当检查虚拟机的堆参数(-Xmx与-Xms),与机器物理内存对比看是否还可以调大,从代码上检查是否存在某些对象生命周期过长、持有状态时间过长的情况,尝试减少程序运行期的内存消耗。
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溢出:
如果线程请求的栈深度大于虚拟机所允许的最大深度,将抛出StackOverflowError异常。如果虚拟机在扩展栈时无法申请到足够的内存空间,则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这里把异常分成两种情况,看似更加严谨,但却存在着一些互相重叠的地方:当栈空间无法继续分配时,到底是内存太小,还是已使用的栈空间太大,其本质上只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两种描述而已)
增强的类(或动态类)越多,就需要越大的方法区来保证动态生成的Class可以加载入内存。JVM上的动态语言(例如Groovy等,java反射)通常都会持续创建类来实现语言的动态性,随着这类语言的流行,也越来越容易遇到方法区内存溢出。
本机直接内存溢出:
DirectMemory容量可通过-XX:MaxDirectMemorySize指定,如果不指定,则默认与Java堆最大值(-Xmx指定)一样
虽然使用DirectByteBuffer分配内存也会抛出内存溢出异常,但它抛出异常时并没有真正向操作系统申请分配内存,而是通过计算得知内存无法分配,于是手动抛出异常,真正申请分配内存的方法是unsafe.allocateMemory()。
所有和GC Roots相关联的对象都不能被GC回收;
可以作为GC Roots 的对象有以下几种:
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
方法区中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
本地方法栈中JNI(即一般说的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Java的引用类型:
引用分为强引用(StrongReference)、软引用(SoftReference)、弱引用(Weak Reference)、虚引用(PhantomReference)4种,这4种引用强度依次逐渐减弱。
编译期三种编译器:
前端编译器:Sun的Javac、Eclipse JDT中的增量式编译器(ECJ)[1]。(把*.java文件转变成*.class文件的过程)
JIT编译器:HotSpot VM的C1、C2编译器。(把字节码转变成机器码的过程)
AOT编译器:GNU Compiler for the Java(GCJ)[2]、Excelsior JET[3]。(直接把*.java文件编译成本地机器代码的过程)
从Sun Javac的代码来看,编译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过程,分别是:
解析与填充符号表过程。
插入式注解处理器的注解处理过程。
分析与字节码生成过程。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queyuexzy/p/440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