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devexpress xtratabcon telerik openaccess staruml
今天好友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篇有深度的好文“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个幸福普通人”,文章略显长,细细品读下来感触颇多。加之最近天天看着小外甥大睿睿的一步步的成长,已渐渐远离年轻稚嫩、走向成熟稳重的我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回想起自己的成长过程,经验和技能并非是父母手把手教导的,反而是他们给我营造的“自由、开放、甚至略显放纵”的环境、他们以身作则的行动,让我从中体会、感悟出了所有的点点滴滴。
说到现在从事的软件研发工作,想想同学中毕业鲜有留下来做技术的(姑且认为IT民工也属于技术一波吧),无非是因为这份工作辛苦、有压力、报酬少。为什么自己却选择了留下来?原因很简单,想通过这样一个高强度、高自由度、高变化度的环境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学习新知识、积累新技能”。生活的技能、应试的技能、谋生的技能,技能本身无优劣之分,视应用场景不同而定。IT和互联网教会我们的是自由、开放、锐意进取,要时刻充实自己才能不被淘汰,这条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各行各业都如是。
对于引文中的观点,深感赞同之际,也有自己的看法:
【zssure】:婴儿的出生,从器官有了感觉开始,一缕微风、一丝清香、一点声响、一次抚摸,一切的一切都已被吸收,并逐渐从中提取信息为后续的积累做储备,正如同现在火热的AR技术一样,人类拥有最强的大脑来处理无数海量的数据,随着时间的增长、采集信息的增加,经验和技能也就随之而形成。因此成长是需要时间去感悟的、技能同样如此。
家长一时的强迫或许会奏效,但终究不会积累下来形成技能。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种种问题,或许利用强大的谷歌或百度我们可以在瞬间找到解决方案,但为什么我们少有成长,技能鲜有提升呢?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积累,自然也就不会转化为技能。
综上所述,也正是我决定并坚持写博文的用意,或许博客已经不是主流交流平台、或许最终博客会被其他新生事物所代替,但这不是我要考虑的,我所要做的就是找一块“净土”,收集日常生活的点滴,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其转化成技能以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仅此而已。
谨记:博文中希望对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剖析、解决 ,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在供自己回味品读的同时,也希望与志同道合者进行交流互动。倘若工作或生活中你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如果非紧迫必要,希望可以细细品读、并在解决问题后写出自己的感悟,如是才能达到提升的效果;如果博文中的方案不适合你的场景,有兴趣也可邮件我相关信息,我们一同分析探讨,最后写下彼此的感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以此共勉!
踩坑填坑系列博文坚持之前的约定,主要用于记录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或简单,或繁琐。在还未详细剖析之前,先找到解决方案解决工作上的燃眉之急,待有时间后会整理成文,PUSH到日积月累系列中。此次“踩坑填坑”系列博文中介绍的内容略显分散,各问题之间毫无关联性(当然从我实际的项目本身来说还是有关联性的),从DevExpress WinForm控件,到Telerik OpenAccess ORM,再到StarUML建模,问题都是比较容易踩的、隐蔽的坑,详情如下文。
在使用DevExpress的XtraTabControl控件时,发现其内部的XtraTabPage的BackColor无法修改,无论如何都是Transparent,如下图所示:
此时可以看到XtraTabControl的TabPage内页都是白色透明的,使用起来很不美观。在谷歌或百度检索相关问题,大致会弹出如下结果:
试用一下会发现,都无法达到修改XtraTabPage的BackColor的效果。最终还是在万能的StackOverflow找到了解决方案,很简单。
【解决方案】:
按照上图方案,修改前后的对比图如下,明显感觉舒服了许多。
之前博文介绍过如何使用Telerik OpenAccess操作SQLite数据库,今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后来经过仔细排查发现是自己项目架构的问题所致。问题简单描述如下:
1)项目整体框架:项目中总共包含三个工程,分别是ProjectA、ProjectB、ProjectC,其中ProjectA就是使用TelerikOpenAccess完成的数据库操作类库,ProjectB和ProjectC同时引用ProjectA。项目具体应用场景是,在ProjectB中进行相关数据库的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在ProjectC中进行数据库的查询和UI显示操作。
2)实际遇到的问题 :ProjectB和ProjectC作为独立应用WinFrom.exe进行部署,在实际调试过程中,ProjectB可以顺利完成数据库的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但是ProjectC中的查询结果一直返回为“空”。单步调试到Telerik OpenAccess的代码内也并未发现任何异常。
【解决方案】:最后仔细对比发现,在ProjectB.exe和ProjectC.exe目录下都存在一个XXX.db数据库文件,其中在ProjectB目录下的数据库文件内存有数据,而ProjectC目录下的数据库文件为空。究其原因是ProjectB和ProjectC在应用ProjectA进行数据库操作时,调用OpenAccessContext类的构造函数:
public OpenAccessContext(string connectionString, BackendConfiguration backendConfiguration, MetadataContainer metadataContainer);
进行数据库构造时使用的连接字符串未使用绝对路径,因此导致ProjectB和ProjectC两次调用OpenAccessContext构造的数据库分别在对应工程可执行文件目录下创建了数据库文件,因此导致数据库添加、删除和修改,与查询使用的不是同一个数据库文件。因此在ProjectC项目中调用ProjectA的OpenAccessContext构造函数时,对数据库的连接字符串给出绝对路径,例如
C:\TelerikOpenAccess\Sqlitetest\ProjectB\Debug\X86\xxx.db。如是即可顺利实现预定功能。
UML对于软件开发人员来说是必备技能,前期需求设计时用于构造结构图、时序图、用例图;后期开发时需要用于构建类图;最终部署时还需要进行部署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使用UML进行描述,最近抛弃了传统的MS的Viso工具,转而开始使用StartUML,瞬间被友好的界面,丰富的图类,简洁的操作所征服,但是在初次使用时还是被StarUML的Diagram和Model概念搞得一头雾水,下面就来简单区分一下这两个概念:
Model或(Software
Model)是对系统各方面的描述,例如结构(structure)、行为(behavior)、需求(requirement)等等。
Diagram是Model(Software
Model)的一种可视化的几何符号表示。一个Model可以用多个Diagram来表示,每一个Diagram代表一个方面,例如Diagram1用于表示类之间的继承关系(类图),Diagram2用于表示具体对象之间的交互(时序图)。
在StarUML的Explorer窗口中可以看到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尝试大致可以这样理解。
Add Diagram用于添加可视化的图形,诸如我们常见的类之间的继承图、时序图等等;而Add用于添加具体的模型,该模型对应到我们工程中实际的Class类,但是在StarUML中无法可视化显示。
举一个例子,例如Class Diagram,在ClassDiagram中用图形符号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示出各个类,例如类之间的继承关系、类的成员、类的接口、类的属性等等,而Class是具体事物的抽象,是理论建模,表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下图给出一个具体的ClassDiagram,
图中每一个矩形(可视化符号)都代表一个Class类,对应我们C++/C#/JAVA语言中常见的代码,诸如下面示例代码
abstract class Book{
public string ISBN;
public string title;
public int summary();
public void publisher(string title);
……
}
上面在StarUML的Explorer窗口中的具体显示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在ClassDiagram对象中我们放置了矩形可视化符号用来表示Book这一抽象类,而与之对应的Book类定义模型在Explorer窗口中ClassDiagram下方给出,并罗列出其各种属性和操作。由此可知ClassDiagram中直观、可视化展示的就是其下方中定义个各种类。
PS: 另外操作StarUML时要注意区别Delete和Delete from Model两个操作。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两种操作的具体作用,Delete操作使用‘del’键完成,用于删除ClassDiagram等Diagram中的可视化的符号,也就是上图中的矩形,但该操作并不会删除StarUML的Explorer中的Book类模型;而Delete from Model操作在删除Diagram中的可视化符号的同时也会删除StarUML的Explorer窗口中的类的模型。具体使用时要注意。
作者:zssure@163.com
时间:2015-04-29
踩坑(Running)填坑(ZSSURE):DevExpress的XtraTabControl、Telerik的OpenAccessContext以及StarUML
标签:devexpress xtratabcon telerik openaccess staruml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zssureqh/article/details/4535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