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来源] 达内 [编辑] 达内 [时间]2012-12-27
作为PHP程序员,特别是新手,对于互联网的险恶总是知道的太少,对于外部的入侵有很多时候是素手无策的,他们根本不知道黑客是如何入侵的、提交入侵、上传漏洞、sql 注入、跨脚本攻击等等。作为最基本的防范你需要注意你的外部提交,做好第一面安全机制处理防火墙。
规则 1:绝不要信任外部数据或输入
关于Web应用程序安全性,必须认识到的第一件事是不应该信任外部数据。外部数据(outside data) 包括不是由程序员在PHP代码中直接输入的任何数据。在采取措施确保安全之前,来自任何其他来源(比如 GET 变量、表单 POST、数据库、配置文件、会话变量或 Cookie)的任何数据都是不可信任的。
例如,下面的数据元素可以被认为是安全的,因为它们是在PHP中设置的。
清单 1. 安全无暇的代码
$myUsername = ‘tmyer’;
$arrayarrayUsers = array(‘tmyer’, ‘tom’, ‘tommy’);
define(“GREETING”, ‘Hello there’ . $myUsername);
?>
但是,下面的数据元素都是有瑕疵的。
清单 2. 不安全、有瑕疵的代码
$myUsername = $_POST[‘username‘]; //tainted!
$arrayarrayUsers = array($myUsername, ‘tom’, ‘tommy’); //tainted!
define(“GREETING”, ‘hello there’ . $myUsername); //tainted!
?>
为什么第一个变量$myUsername 是有瑕疵的?因为它直接来自表单 POST。用户可以在这个输入域中输入任何字符串,包括用来清除文件或运行以前上传的文件的恶意命令。您可能会问,“难道不能使用只接受字母 A-Z 的客户端(Javascrīpt)表单检验脚本来避免这种危险吗?”是的,这总是一个有好处的步骤,但是正如在后面会看到的,任何人都可以将任何表单下载到自己的机器上,修改它,然后重新提交他们需要的任何内容。
解决方案很简单:必须对$_POST[‘username‘] 运行清理代码。如果不这么做,那么在使用$myUsername的任何其他时候(比如在数组或常量中),就可能污染这些对象。对用户输入进行清理的一个简单方法是,使用正则表达式来处理它。在这个示例中,只希望接受字母。将字符串限制为特定数量的字符,或者要求所有字母都是小写的,这可能也是个好主意。
清单 3. 使用户输入变得安全
$myUsername = cleanInput($_POST[‘username‘]); //clean!
$arrayarrayUsers = array($myUsername, ‘tom’, ‘tommy’); //clean!
define(“GREETING”, ‘hello there’ . $myUsername); //clean!
function cleanInput($input){ $clean = strtolower($input);
$clean = preg_replace(“/[^a-z]/”, “”, $clean);
$clean = substr($clean,0,12);return $clean;
}
?>
规则 2:禁用那些使安全性难以实施的PHP设置
已经知道了不能信任用户输入,还应该知道不应该信任机器上配置 PHP 的方式。例如,要确保禁用 register_globals。如果启用了 register_globals,就可能做一些粗心的事情,比如使用 $variable 替换同名的 GET 或 POST 字符串。通过禁用这个设置,PHP 强迫您在正确的名称空间中引用正确的变量。要使用来自表单 POST 的变量,应该引用 $_POST[‘variable‘]。这样就不会将这个特定变量误会成 cookie、会话或 GET 变量。
规则 3:如果不能理解它,就不能保护它
一些开发人员使用奇怪的语法,或者将语句组织得很紧凑,形成简短但是含义模糊的代码。这种方式可能效率高,但是如果您不理解代码正在做什么,那么就无法决定如何保护它。例如,您喜欢下面两段代码中的哪一段?
清单 4. 使代码容易得到保护
//obfuscated code
$input = (isset($_POST[‘username‘]) ? $_POST[‘username‘]:”);
//unobfuscated code
$input = ”;
if (isset($_POST[‘username‘])){
$input = $_POST[‘username‘];
}else{
$input = ”;
}
在第二个比较清晰的代码段中,很容易看出 $input 是有瑕疵的,需要进行清理,然后才能安全地处理。
规则 4:“纵深防御” 是新的法宝
本教程将用示例来说明如何保护在线表单,同时在处理表单的 PHP 代码中采用必要的措施。同样,即使使用 PHP regex 来确保 GET 变量完全是数字的,仍然可以采取措施确保 SQL 查询使用转义的用户输入。纵深防御不只是一种好思想,它可以确保您不会陷入严重的麻烦。既然已经讨论了基本规则,现在就来研究第一种威胁:SQL 注入攻击。
◆防止SQL注入攻击
在SQL注入攻击中,用户通过操纵表单或 GET 查询字符串,将信息添加到数据库查询中。例如,假设有一个简单的登录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中的每个记录都有一个用户名字段和一个密码字段。构建一个登录表单,让用户能够登录。
这个表单接受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并将用户输入提交给名为verify.php的文件。在这个文件中,PHP处理来自登录表单的数据,如下所示:
清单 5. 不安全的 PHP 表单处理代码
$okay = 0;
$username = $_POST[‘user‘];
$pw = $_POST[‘pw‘];
$sql = “select count(*) as ctr from users where username=’
”.$username.”‘ and password=’”. $pw.”‘ limit 1″;
$result = MySQL_query($sql);
while ($data = mysql_fetch_object($result)){
if ($data->ctr == 1){
//they’re okay to enter The application!
$okay = 1;
}
}
if ($okay){
$_SESSION[‘loginokay‘] = true;
header(“index.php”);
}else{
header(“login.php”);
}
?>
这段代码看起来没问题,对吗?世界各地成百(甚至成千)的 PHP/MySQL 站点都在使用这样的代码。它错在哪里?好,记住 “不能信任用户输入”。这里没有对来自用户的任何信息进行转义,因此使应用程序容易受到攻击。具体来说,可能会出现任何类型的SQL注入攻击。例如,如果用户输入 foo 作为用户名,输入 ‘ or ’1′=’1 作为密码,那么实际上会将以下字符串传递给 PHP,然后将查询传递给 MySQL:
$sql = “select count(*) as ctr from users where username=
’foo’ and password=” or ’1′=’1′ limit 1″;
?>
这个查询总是返回计数值 1,因此 PHP 会允许进行访问。通过在密码字符串的末尾注入某些恶意 SQL,黑客就能装扮成合法的用户。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将 PHP 的内置 mysql_real_escape_string() 函数用作任何用户输入的包装器。这个函数对字符串中的字符进行转义,使字符串不可能传递撇号等特殊字符并让 MySQL 根据特殊字符进行操作。清单7展示了带转义处理的代码。
清单7展示了带转义处理的代码
$okay = 0;
$username = $_POST[‘user‘];
$pw = $_POST[‘pw‘];
$sql = "select count(*) as ctr from users where username=‘".mysql_real_
_string($username)."‘ and password=‘". mysql_real_escape_string($pw)."‘
limit 1";
$result = mysql_query($sql);
while ($data = mysql_fetch_object($result)){
if ($data->ctr == 1){ //they‘re okay to enter the
application!
$okay = 1;
}
}
if ($okay){
$_SESSION[‘loginokay‘] = true;
header("index.php");
}
else{
header("login.php");
}
?>
使用 mysql_real_escape_string() 作为用户输入的包装器,就可以避免用户输入中的任何恶意 SQL 注入。如果用户尝试通过 SQL 注入传递畸形的密码,那么会将以下查询传递给数据库:
select count(*) as ctr from users where username=’foo’ and password=
’\’ or \’1\’=\’1′ limit 1″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u0mo5/p/449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