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址:http://blog.csdn.net/jiaohougenyang/article/details/44937801
背景:项目最开始时使用的是SQL Server数据库,业务需求现要将数据库调整为MySQL。网上搜集了一些教程,整理了一个相对简单方便的分享给大家。
1、先去mysql官网下载一个odbc的驱动,因为MSsql一直没有集成mysql的驱动,这个玩意需要单独下载并安装。点我下载 我下载的是windows解压缩的包Windows (x86, 64-bit), ZIP Archive,免安装版(据说绿色版比安装版本要好)。
2、控制面板 —> 打开ODBC数据源
如果安装成功,在ODBC数据源驱动里面有2个相应选项,如下图:
3、点击上图的用户DSN,添加一个mysql的连接(前提是你已经安装了一个mysql的数据库)。
双击之后出现下面的提示框:
啊,哈,至此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4、如果是SQL server2000用DTS的话,就可以直接用了。关键步骤在下面
下面这个界面很熟悉了:
ok导入完成了。
当然也可以使用文件dsn,把连接串存成一个文件,然后导入的时候选择文件dsn,只要找到连接串的路径就可以了,不在赘述。。
驱动装完之后就可以开始导库了。
我使用的是MySQL的Client的工具SQLyog,安装很简单,功能界面很像SQL Server 2008,易上手。(由于本人安装的是中文破解版,为了更方便英文版的童鞋阅读理解,截图就直接拿原博的来用了,嘻嘻,附原博地址http://www.jb51.net/softjc/158485.html )
1. SQLyog安装完之后新建一个空数据库,右键【Import】->【Import Extenal Data】;
(Figure1:Import)
2. 选择【Start a new job】,点击【下一步】;
(Figure2:Start a new job)
3. 下面就是DSN的设置界面,如果你的下来列表中没有需要导出SQL Server数据库的DSN,那么需要通过【Create a New DSN】来创建一个新的DSN连接到SQL Sever;
(Figure3:Create a New DSN)
(Figure4:创建新数据源)
(Figure5:选择数据源类型)
4. 把上面的设置保存为一个local.dsn文件;
(Figure6:选择数据源保存路径)
(Figure7:选择SQL Server服务器)
(Figure8:设置SQL Server帐号和密码)
(Figure9: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
(Figure10:测试数据源)
(Figure11:测试成功)
5. 选中【File DSN】,在浏览中选择我们刚刚创建好的DSN,接着填写登录到SQL Server的帐号和密码;
(Figure12:选择DSN)
6. 下一步,选择目标MySQL服务器,填写IP地址和帐号密码,并选择目标数据库;
(Figure13:设置MySQL帐号和密码目标数据库)
(Figure14:表拷贝)
7. 这一步类似SQL Server的导入导出功能,这里可以拷贝一个表或者多个表。同时还可以设置具体的过滤细节,里面包括了SQL Server表字段与MySQL表字段之间的对应关系【Map】,高级选项【Advanced】,过滤【WHERE】。我们目前的需求是拷贝所有,所以后面的过滤步骤(第8步)可以不予考虑, 直接点击“下一步”开始copy。之前的全部过程就像是为SQL Server与MySQL创建了一个时光隧道,这里设置SQL Server表与MySQL表之间的对应关系好比是在告诉它我要传送的是什么东西(比如说人、还是动物),告诉他之后就可以点击“下一步”开始时光穿梭了^w^
(Figure15:选择表对应关系)
8. 下图Figure16,数据源【Source】,描述【Destination】,特别注意这里数据类型【Type】,这里的意思是转换目标的数据类型,但是不需要跟目标表的一样,因为这里是做为一个临时存储的数据类型,类似FindOn在SQL Server中是datetime,这里转换为MySQL的timestamp,其实MySQL目标表的数据类型是datetime,这样的设置也是可以转换成功的。
(Figure16:表字段转换)
(Figure17:高级选项)
(Figure18:Error)
(Figure19:Log日志信息)
(Figure20:执行信息)
(Figure21:执行结果)
(Figure22:原始SQL Server的数据列表)
(Figure23:转移到MySQL的数据列表)
。对比下Figure22与Figure23,发现我们数据已经全部转移成功了! 有不足之处还望各路大神多多指点^w^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wvqusrtg/p/453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