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列文件清单
1. List
(gdb) list line1,line2
二:执行程序
要想运行准备调试的程序,可使用run命令,在它后面可以跟随发给该程序的任何参数,包括标准输入和标准输出说明符(<和>)和外壳通配符(*、?、[、])在内。
如果你使用不带参数的run命令,gdb就再次使用你给予前一条run命令的参数,这是很有用的。
利用set args 命令就可以修改发送给程序的参数,而使用show args 命令就可以查看其缺省参数的列表。
(gdb)set args –b –x
(gdb) show args
backtrace命令为堆栈提供向后跟踪功能。
backtrace命令产生一张列表,包含着从最近的过程开始的所以有效过程和调用这些过程的参数。
三:显示数据
利用print命令可以检查各个变量的值。
(gdb) print p (p为变量名)
whatis 命令可以显示某个变量的类型
(gdb) whatis p
type = int *
print是gdb的一个功能很强的命令,利用它可以显示被调试的语言中任何有效的表达式。表达式除了包含你程序中的变量外,还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l 对程序中函数的调用
(gdb) print find_entry(1,0)
l 数据结构和其他复杂对象
(gdb) print *table_start
$8={e=reference=’/000’,location=0x0,next=0x0}
l 值的历史成分
(gdb)print $1 ($1为历史记录变量,在以后可以直接引用 $1 的值)
l 人为数组
人为数组提供了一种去显示存储器块(数组节或动态分配的存储区)内容的方法。早期的调试程序没有很好的方法将任意的指针换成一个数组。就像对待参数一样,让我们查看内存中在变量h后面的10个整数,一个动态数组的语法如下所示:
base@length
因此,要想显示在h后面的10个元素,可以使用h@10 :
(gdb)print h@10
$13=(-1,345,23,-234,0,0,0,98,345,10)
四:断点(breakpoint)
break命令(可以简写为b)可以用来在调试的程序中设置断点,该命令有如下四种形式:
l break line-number 使程序恰好在执行给定行之前停止。
l break function-name 使程序恰好在进入指定的函数之前停止。
l break line-or-function if condition 如果condition(条件)是真,程序到达指定行或函数时停止。
l break routine-name 在指定例程的入口处设置断点
如果该程序是由很多原文件构成的,你可以在各个原文件中设置断点,而不是在当前的原文件中设置断点,其方法如下:
(gdb) break filename:line-number
(gdb) break filename:function-name
要想设置一个条件断点,可以利用break if命令,如下所示:
(gdb) break line-or-function if expr
例:
(gdb) break 46 if testsize==100
从断点继续运行:countinue 命令
五.断点的管理
1. 显示当前gdb的断点信息:
(gdb) info break
他会以如下的形式显示所有的断点信息:
Num Type Disp Enb Address What
1 breakpoint keep y 0x000028bc in init_random at qsort2.c:155
2 breakpoint keep y 0x0000291c in init_organ at qsort2.c:168
(gdb)
2. 删除指定的某个断点:
(gdb) delete breakpoint 1
该命令将会删除编号为1的断点,如果不带编号参数,将删除所有的断点
(gdb) delete breakpoint
3.禁止使用某个断点
(gdb) disable breakpoint 1
该命令将禁止断点 1,同时断点信息的 (Enb)域将变为 n
4.允许使用某个断点
(gdb) enable breakpoint 1
该命令将允许断点 1,同时断点信息的 (Enb)域将变为 y
5.清除原文件中某一代码行上的所有断点
(gdb)clean number
注:number为原文件的某个代码行的行号
六.变量的检查和赋值
l whatis:识别数组或变量的类型
l ptype:比whatis的功能更强,他可以提供一个结构的定义
l set variable:将值赋予变量
l print 除了显示一个变量的值外,还可以用来赋值
七.单步执行
l next
不进入的单步执行
l step
进入的单步执行
如果已经进入了某函数,而想退出该函数返回到它的调用函数中,可使用命令finish
八.函数的调用
l call name 调用和执行一个函数
(gdb) call gen_and_sork( 1234,1,0 )
(gdb) call printf(“abcd”)
$1=4
l finish 结束执行当前函数,显示其返回值(如果有的话)
九.机器语言工具
有一组专用的gdb变量可以用来检查和修改计算机的通用寄存器,gdb提供了目前每一台计算机中实际使用的4个寄存器的标准名字:
l $pc : 程序计数器
l $fp : 帧指针(当前堆栈帧)
l $sp : 栈指针
l $ps : 处理器状态
十.信号
gdb 通常可以捕捉到发送给它的大多数信号,通过捕捉信号,它就可决定对于正在运行的进程要做些什么工作。例如,按CTRL-C将中断信号发送给gdb, 通常就会终止gdb。但是你或许不想中断gdb,真正的目的是要中断gdb正在运行的程序,因此,gdb要抓住该信号并停止它正在运行的程序,这样就可以 执行某些调试操作。
Handle命令可控制信号的处理,他有两个参数,一个是信号名,另一个是接受到信号时该作什么。几种可能的参数是:
l nostop 接收到信号时,不要将它发送给程序,也不要停止程序。
l stop 接受到信号时停止程序的执行,从而允许程序调试;显示一条表示已接受到信号的消息(禁止使用消息除外)
l print 接受到信号时显示一条消息
l noprint 接受到信号时不要显示消息(而且隐含着不停止程序运行)
l pass 将信号发送给程序,从而允许你的程序去处理它、停止运行或采取别的动作。
l nopass 停止程序运行,但不要将信号发送给程序。
例如,假定你截获SIGPIPE信号,以防止正在调试的程序接受到该信号,而且只要该信号一到达,就要求该程序停止,并通知你。要完成这一任务,可利用如下命令:
(gdb) handle SIGPIPE stop print
请注意,UNIX的信号名总是采用大写字母!你可以用信号编号替代信号名
如果你的程序要执行任何信号处理操作,就需要能够测试其信号处理程序,为此,就需要一种能将信号发送给程序的简便方法,这就是signal命令的任务。 该 命令的参数是一个数字或者一个名字,如SIGINT。假定你的程序已将一个专用的SIGINT(键盘输入,或CTRL-C;信号2)信号处理程序设置成 采 取某个清理动作,要想测试该信号处理程序,你可以设置一个断点并使用如下命令:
(gdb) signal 2
continuing with signal SIGINT(2)
该程序继续执行,但是立即传输该信号,而且处理程序开始运行.
十一. 原文件的搜索
search text:该命令可显示在当前文件中包含text串的下一行。
Reverse-search text:该命令可以显示包含text 的前一行。
十二.UNIX接口
shell 命令可启动UNIX外壳,CTRL-D退出外壳,返回到 gdb.
十三.命令的历史
为了允许使用历史命令,可使用 set history expansion on 命令
(gdb) set history expansion on
小结:常用的gdb命令
backtrace 显示程序中的当前位置和表示如何到达当前位置的栈跟踪(同义词:where)
breakpoint 在程序中设置一个断点
cd 改变当前工作目录
clear 删除刚才停止处的断点
commands 命中断点时,列出将要执行的命令
continue 从断点开始继续执行
delete 删除一个断点或监测点;也可与其他命令一起使用
display 程序停止时显示变量和表达时
down 下移栈帧,使得另一个函数成为当前函数
frame 选择下一条continue命令的帧
info 显示与该程序有关的各种信息
jump 在源程序中的另一点开始运行
kill 异常终止在gdb 控制下运行的程序
list 列出相应于正在执行的程序的原文件内容
next 执行下一个源程序行,从而执行其整体中的一个函数
print 显示变量或表达式的值
pwd 显示当前工作目录
pype 显示一个数据结构(如一个结构或C++类)的内容
quit 退出gdb
reverse-search 在源文件中反向搜索正规表达式
run 执行该程序
search 在源文件中搜索正规表达式
set variable 给变量赋值
signal 将一个信号发送到正在运行的进程
step 执行下一个源程序行,必要时进入下一个函数
undisplay display命令的反命令,不要显示表达式
until 结束当前循环
up 上移栈帧,使另一函数成为当前函数
watch 在程序中设置一个监测点(即数据断点)
whatis 显示变量或函数类型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ye1031/p/4545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