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如果你要在HTML元素中设置CSS样式,你需要在元素中设置"id" 和 "class"选择器。
id
#para1 { text-align:center; color:red; }
class
把#换成.
分组
h1,h2,p { color:green; }
嵌套//注意既然能嵌套,说明class="marked"的元素包含p,好比行内样式
p { color:blue; text-align:center; } .marked { background-color:red; } .marked p { color:white; }
分4种.
1.后代 //div里面的所有p
div p { background-color:yellow; }
2.子
div>p //只能提取div里面下一层的p,不能提取下下层.
//上面两种是在div内部处理;下面是在div同层处理,也就是如果后面的p被包含在其他元素里则不会显示效果.
3.相邻兄弟
div+p //对一个div只能选一条,就是div后同层次的那个p
4.普通兄弟选择器
div~p //取div后的所有同层次的p;
也可以看作成一种选择器;具体有链接4种,focus,5个跟位置有关,lang. 具体看CSS伪类/w3c
a:link {color:#FF0000;} /* 未访问的链接 */ a:visited {color:#00FF00;} /* 已访问的链接 */ a:hover {color:#FF00FF;} /* 鼠标划过链接 */ a:active {color:#0000FF;} /* 已选中的链接 */
注意: 在CSS定义中,a:hover 必须被置于 a:link 和 a:visited 之后,才是有效的。
注意: 在 CSS 定义中,a:active 必须被置于 a:hover 之后,才是有效的。
注意:伪类的名称不区分大小写。
伪类有::first-child ,:link:,vistited,:hover,:active,:focus,:lang
伪元素有::first-line,:first-letter,:before,:after
伪类的效果可以通过添加一个实际的类来达到,而伪元素的效果则需要通过添加一个实际的元素才能达到,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一个称为伪类,一个称为伪元素的原因。
书写的时候伪类用: ,伪元素用::
<!DOCTYPE html> <html> <head> <style> p::before { content:"Read this -"; } </style> </head> <body> <p>My name is Donald</p> <p>I live in Ducksburg</p> <p><b>Note:</b> For :before to work in IE8, a DOCTYPE must be declared.</p> </body> </html>
下面的例子是把包含标题(title)的所有元素变为蓝色:
[title]
{
color:blue;
}
下面的实例改变了标题title=‘w3cschool‘元素的边框样式:
[title=w3cschool]
{
border:5px solid green;
}
多值选择
[title~=hello] { color:blue; }
写到最后发现原来w3c给出了总结
http://www.w3cschool.cc/cssref/css-selectors.html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xzqhextt/p/4586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