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L中,stack对vector或者双端队列进行封装,提供stack操作的接口就是典型的适配器模式。
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就是适配器模式。
使用适配器模式有以下优点:
降低了去实现一个功能点的难度,可以对现有的类进行包装,就可以进行使用了;
提高了项目质量,现有的类一般都是经过测试的,使用了适配器模式之后,不需要对旧的类进行全面的覆盖测试;
总的来说,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根据类的组合和继承,适配器模式分为对象适配器模式和类适配器模式。
既然有了类适配器和对象适配器,那么在实际中如何在二者之间做选择呢?
类适配器有以下特点:
由于Adapter直接继承自Adaptee类,所以,在Adapter类中可以对Adaptee类的方法进行重定义;
如果在Adaptee中添加了一个抽象方法,那么Adapter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动,这样就带来高耦合;
如果Adaptee还有其它子类,而在Adapter中想调用Adaptee其它子类的方法时,使用类适配器是无法做到的。
对象适配器有以下特点: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不是很容易去构造一个Adaptee类型的对象;
当Adaptee中添加新的抽象方法时,Adapter类不需要做任何调整,也能正确的进行动作;
可以使用多态的方式在Adapter类中调用Adaptee类子类的方法。
由于对象适配器的耦合度比较低,所以在很多的书中都建议使用对象适配器。在我们实际项目中,也是如此,能使用对象组合的方式,就不使用多继承的方式。
类适配器的实现代码:
// Targets class Target { public: virtual void Request() { cout<<"Target::Request"<<endl; } }; // Adaptee class Adaptee { public: void SpecificRequest() { cout<<"Adaptee::SpecificRequest"<<endl; } }; // Adapter class Adapter : public Target, Adaptee { public: void Request() { Adaptee::SpecificRequest(); } }; // Client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Target *targetObj = new Adapter(); targetObj->Request(); delete targetObj; targetObj = NULL; return 0; }
class Target { public: Target(){} virtual ~Target(){} virtual void Request() { cout<<"Target::Request"<<endl; } }; class Adaptee { public: void SpecificRequest() { cout<<"Adaptee::SpecificRequest"<<endl; } }; class Adapter : public Target { public: Adapter() : m_Adaptee(new Adaptee) {} ~Adapter() { if (m_Adaptee != NULL) { delete m_Adaptee; m_Adaptee = NULL; } } void Request() { m_Adaptee->SpecificRequest(); } private: Adaptee *m_Adaptee;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Target *targetObj = new Adapter(); targetObj->Request(); delete targetObj; targetObj = NULL; return 0; }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hustyangju/article/details/4696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