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进程与线程
进程:是一个正在执行中的程序。每一个进程执行都有一个执行顺序,该顺序是一个执行路径,或者叫一个控制单元。
线程:就是进程中一个独立的控制单元。线程在控制着进程的执行。
一个进程中至少有一个线程。
多线程的运行可以看成是相互争夺cpu的执行权,这就是多线程的一个特征:随机性。谁抢到谁执行,至于执行多长,cpu说的算。
Java VM启动的时候会有一个进程java.exe。
该进程中至少一个线程负责java程序的执行,而且这个线程运行的代码存在于main方法中,该线程称为主线程。
扩展:其实更细节说明java jvm启动不止一个线程,还有负责垃圾回收机制的线程。
如何在自定义的代码中,自定义一个线程呢?
创建线程的两种方式:
继承Thread类
->步骤:
|--定义类继承Thread。
|--复写Thread类中的run方法。目的:将自定义代码存储在run方法,让线程运行。
|--调用线程的start方法。 该方法两个作用:创建线程,调用run方法。
- class Demo extends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for(int i = 0; i < 60; i++){
- System.out.println("demo run----" + i);
- }
- }
- }
- public class ThreadDemo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 Demo d = new Demo();
-
- d.start(); //开启线程并执行该线程的run方法
- //d.run(); //仅仅是对象调用方法,而线程创建了,并没有运行
-
- for(int i = 0; i < 60; i++){
-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i);
- }
- }
-
- }
实现Runnable接口
->步骤
|--定义类实现接口Runnable接口。
|--覆盖Runnable接口中的run方法。 将线程要运行的代码存放在该run方法中。
|--通过Thread类建立线程对象
|--将Runnable接口的子类对象作为实际参数传递给Thread类的构造函数。
|--调用Thread类的start方法开启线程并调用Runnable接口子类的run方法。
- class RunnableDemo implements Runnable{
-
- private String name;
- public RunnableDemo(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
- public void run() {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 for(int i = 0; i < 5; i++){
- System.out.println(name + ":" + i);
- }
- }
- }
-
- public class TestRunnable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 RunnableDemo r1 = new RunnableDemo("tom");
- RunnableDemo r2 = new RunnableDemo("jim");
-
- Thread t1 = new Thread(r1);
- Thread t2 = new Thread(r2);
-
- t1.start();
- t2.start();
- }
- }
为什么要将Runnable接口的子类对象传递给Thread的构造函数?
自定义的run方法所属的对象是Runnable接口的子类对象,所以要让线程去执行指定对象的run方法,就必须明确该run方法所属对象。
为什么要覆盖run方法?
Thread类用于描述线程。该类定义了一个功能,用于存储线程要运行的代码,该存储功能就是run方法。也就是说Thread类中的run方法,用于存储线程要运行的代码。
线程都有自己默认的名字,通过getName获取线程名称。
实现方式和继承方式有什么区别?
实现方式好处:避免了单继承的局限性。在定义线程时,建立使用实现方式。
两种方式区别:
继承Thread:线程代码存放在Thread子类run方法中。
实现Runnable:线程代码存放在接口的子类的run方法中。
多线程的运行方式导致其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问题产生原因:
当多条语句在操作同一个线程共享数据时,一个线程对多条语句只执行了一部分,还没有执行完,另一个线程参与进来执行,导致共享数据的错误。
解决方法:
对多条操作共享数据的语句,只能让一个线程都执行完。在执行过程中,其他线程不能参与执行。
- //java中通过:同步代码块
- synchronized(对象)
- {
- 需要同步的代码
- }
同步的前提:
1. 必须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线程。
2. 必须是多个线程使用同一个锁。
3. 必须保证同步中只能有一次线程执行。
优缺点:
解决了多线程的安全问题;多个线程需要判断锁,较为消耗资源。
JDK1.5中提供了多线程升级解决方案。
将同步synchronized替换成现实lock操作,将object中的wait, notifyAll替换成立condition对象,该对象可以lock锁进行获取。
如何停止线程?
只有一种方式,run方法结束。开启多线程运行,运行代码通常都是循环结构,只要控制循环,就可以让run方法结束,也就是线程结束。
特殊情况:
当线程处于冻结状态,就不会读取到标记,那么线程就不会结束。
当没有指定的方式让冻结的线程恢复到运行状态,这时需要对冻结进行清除,强制让线程恢复到运行状态中来,这样就可以操作标记让线程结束。
Thread类提供该方法interrupt();
join:
当A线程执行到了B线程的join()方法时,A就会等待,等B线程执行完,A才会执行。join可以用来临时假死线程执行。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同步代码块实现线程同步):
- public class ProducerConsumer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 Resource r = new Resource();
- Producer pro = new Producer(r);
- Consumer con = new Consumer(r);
-
- Thread t1 = new Thread(pro);
- Thread t2 = new Thread(con);
- t1.start();
- t2.start();
- }
- }
-
- class Resource{
- private String name;
- private int count = 1;
- private boolean flag = false;
-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set(String name){
- while(flag)
- try {
- wait();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 e.printStackTrace();
- }
- this.name = name + "..." + count++;
-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生产者..." + this.name);
- flag = true;
- this.notifyAll();
- }
-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out(){
- while(!flag)
- try{
- wait();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 e.printStackTrace();
- }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消费者..." + this.name);
- flag = false;
- this.notifyAll();
- }
- }
-
- class Producer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Resource res;
-
- Producer(Resource res){
- this.res = res;
- }
-
- public void run(){
- while(true){
- res.set("商品");
- }
- }
- }
-
- class Consumer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Resource res;
-
- Consumer(Resource res){
- this.res = res;
- }
-
- public void run(){
- while(true){
- res.out();
- }
- }
- }
Java多线程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huihui10/p/4671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