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之前在drp项目中就接触了${pageContext.request.contextPath},当时没有注意,这次在java版高校云平台ITOO4.0中再次与之相遇,真是无巧不成书啊。再次遇到,我再置之不理,那就说不过去了吧。
说着个之前,我们必须先要简单的说说EL表达式。
EL 全名为ExpressionLanguage。作用是:
EL表达式主要用于替换JSP页面中的脚本表达式,以从各种类型的web域 中检索java对象、获取数据。(某个web域中的对象,访问javabean的属性、访问list集合、访问map集合、访问数组)
利用EL表达式可以在JSP页面中执行一些基本的关系运算、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以在JSP页面中完成一些简单的逻辑运算。${user==null}
EL 表达式定义了一些隐式对象,利用这些隐式对象,web开发人员可以很轻松获得对web常用对象的引用,从而获得这些对象中的数据。
EL表达式允许用户开发自定义EL函数,以在JSP页面中通过EL表达式调用Java类的方法。
关于获取数据,主要采用下面的方式:
使用EL表达式获取数据语法:“${标识符}”
EL表达式语句在执行时,会调用pageContext.findAttribute方法,用标识符为关键字,分别从page、request、session、application四个域中查找相应的对象,找到则返回相应对象,找不到则返回””(注意,不是null,而是空字符串)。
{pageContext.request.contextPath}其实就是一种el表达式的写法,利用el获取值的原理,从get方法中获取数据:
pageContext.getRequest()得到HttpServletRequest对象,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利用拿到的HttpServletRequest调用getContextPath方法。
作用是:取出部署的应用程序名,这样不管如何部署,所用路径都是正确的。
其他的获取路径的方式存在的优缺点:
http://www.cnblogs.com/langtianya/archive/2013/03/04/2942515.html
此外大家之前习惯的写法是采用jsp脚本进行的输出:具体的是:
<%=request.getContextPath()%>,作用是可以返回当前页面所在的应用的名字。
1 、EL表达式用${}表示,可用在所有的HTML和JSP标签中作用是代替JSP页面中复杂的JAVA代码.
2 、EL表达式可操作常量变量 和隐式对象. 最常用的隐式对象有${param}和${paramValues}. ${param}表示返回请求参数中单个字符串的值. ${paramValues}表示返回请求参数的一组值.pageScope表示页面范围的变量.requestScope表示请求对象的变量.sessionScope表示会话范围内的变量.applicationScope表示应用范围的变量.
3 、 <%@pageisELIgnored="true"%> 表示是否禁用EL语言,TRUE表示禁止.FALSE表示不禁止.JSP2.0中默认的启用EL语言.
4 、EL语言可显示 逻辑表达式如${trueand false}结果是false 关系表达式如${5>6}结果是false 算术表达式如 ${5+5} 结果是10
5 、EL中的变量搜索范围是:page,equest,session,application 点运算符(.)和"[ ]"都是表示获取变量的值.区别是[ ]可以显示非词类的变量
request.getScheme()+"://"+request.getServerName()+":"+request.getServerPort()+path+"/";这是在drp项目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一个表达式,在我们使用${pageContext.request.contextPath}之前经常用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看似难以理解,其实就是获得应用的根url,或者说访问地址,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访问本地地址的8080端口号,也就是http://localhost:8080;
具体解释:
1、request.getScheme() 返回协议的名称 http,和后面的"://" 拼起来就成了http://
2、request.getServerName()这是获取你的服务器的名称 本机就是localhost或者127.0.0.1,均表示本地
3、request.getServerPort() 返回端口号,比如8080
之前对这三个之间有点记不清楚,总结了 一下,一下子明朗多了,知识还是在于颗粒归仓啊。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Java中的${pageContext.request.contextPath}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u010955843/article/details/47667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