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垃圾回收 基于C语言源码底层,让你真正了解垃圾回收机制的实现 引用计数器 标记清除 分代回收 缓存机制 Python的C源码(3.8.2版本) 1.引用计数器 1.1环状双向链表 refchain 在python中创建的任何对象都会放在refchain链表中 name = 'jack'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1-02-26 13:06:33
阅读次数:
0
1.概述 2.对象回收算法 执行垃圾回收之前,要判断哪些内存需要回收,在JVM垃圾回收机制中主要体现为两种对象回收算法。 2.1 引用计数算法 给对象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难以解决循环引用的问题,因此主流的java虚拟机基本上没有选用引用计数算法来管理内存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不小心直接把 Obj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1-02-02 10:37:48
阅读次数:
0
1. 判断对象存活 回收内存首先需要判断,那些内存需要回收。即需要判断那些对象还存活着,则这些是不需要被回收的。 (1) 引用计数法 原理:对象中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被引用则累计。则计数器中数值大于0,则代表仍然被引用,不能被回收。 缺点:不能解决循环引用的情况。 (2) 可达性分析法 原理:从一些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10 10:27:32
阅读次数:
8
首先说为什么要判断是否存活,当垃圾收集器在对堆进行回收前,第一就是要确定对象哪些是还在被引用的或者后面还需要被引用的,即存活,哪些是已经“死去”(即不可能再被任何途径使用)1、引用计数算法 在对象中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时,计数器值就加1,引用失效时就减1.任何时刻计数器为0的对象就是不可能再被使用的。这个方法效率挺高,大部分情况下也是很不错的算法。 但是在JVM中会很难解决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0-30 12:05:11
阅读次数:
19
引言 在nuxt中使用vuex,以模块方式引用——计数器为例 目录结构 js模块写法 // user.js// state为一个函数, 注意箭头函数写法const state = () => ({ counter: 6}) // mutations为一个对象const mutations = { i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09-23 23:43:24
阅读次数:
50
但凡问到JVM(Java虚拟机)通常有99%的概率一定会问,在JVM中如何判断一个对象的生死状态?判断对象的生死状态的算法有以下几个:1、引用计数器算法引用计算器判断对象是否存活的算法是这样的:给每一个对象设置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这个对象的时候,计数器就加1,与之相反,每当引用失效的时候就减1。优点:实现简单、性能高。缺点:增减处理频繁消耗cpu计算、计数器占用很多位浪费空间、最重要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08-02 10:15:42
阅读次数:
88
python内存管理&垃圾回收 引用计数器 环装双向列表refchain 在python程序中创建的任何对象都会放在refchain连表中 name = '张三' age = 18 hobby = ['汽车','游艇'] 创建一个变量!内部会创建一些数据【上一个对象,下一个对象,类型,引用个数 na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07-28 17:23:40
阅读次数:
93
内存管理机制:引用计数、垃圾回收、内存池机制 1.变量与对象 变量:通过变量指针引用对象,变量指针指向具体对象的内存地址,最终这个变量取的是对象的值 个人理解:变量中保存的是数据地址,这里的对象即是指数据 对象:类型已知,每个对象都包含头部信息 头部信息中存的是对象的类型标识符和引用计数器 # 对象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07-21 22:27:59
阅读次数:
82
垃圾回收的作用区域在Java堆和方法区。 如何确定对象已死(如何确定垃圾) 1.引用计数算法:在对象中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计数器值就加1;当引用失效,计数器值就减1; 任何时刻计数器为零的对象就是不可能再被使用的。 优缺点:这个看似简单的算法有很多例外情况要考虑,必须要配合大量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07-03 23:40:55
阅读次数:
73
垃圾收集器与内存分配策略 概述 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随线程创建而产生,随线程销毁而消失,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具有确定性,一般不考虑回收问题. 对象存活性判断 引用计数算法(Reference Counting) 特点: 在对象中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 当有一个引用时,计数器加一;当一个引用失效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07-01 09:45:16
阅读次数: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