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是一段可以重复使用的代码,通过传递的参数返回不同的结果,函数能够提高应用的模块性和代码的重复利用率。博文大纲:一、函数二、变量的作用域三、内建函数四、特殊函数——lambda函数一、函数Python中的函数都是语句和表达式的集合。函数的用法并没有限制,使用方法就像Python中其他值一样,对于重复使用的代码,需要编写为自定义函数以便于重复使用。在CentOS7系统(默认是Python2.7.5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9-11-23 16:03:02
阅读次数:
66
1.今日内容 1. 形参角度: + 万能参数 + 的魔法用法 + 仅限关键字参数 + 形参的最终顺序 2. 名称空间 + 全局名称空间,局部,内置 + 加载顺序,取值顺序 + 作用域 3. 函数的嵌套 4. 内置函数 globals,locals 5. 关键字:nonlocal,global 2.昨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9-11-23 09:46:30
阅读次数:
112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函数装饰器原理与用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装饰器本质上是一个函数,该函数用来处理其他函数,它可以让其他函数在不需要修改代码的前提下增加额外的功能,装饰器的返回值也是一个函数对象。它经常用于有切面需求的场景,比如:插入日志、性能测试、事务处理、缓存、权限校验等应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9-11-21 21:27:15
阅读次数:
92
def menu(): print(" 学生管理系统v1.0 ") print("1. 添加学生") print("2. 删除学生") print("3. 修改学生信息") print("4. 查询学生信息") print("5. 显示所有学生信息") print("6. 退出")#定义全局变量st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9-11-20 21:15:32
阅读次数:
156
一、默认参数python为了简化函数的调用,提供了默认参数机制:这样在调用pow函数时,就可以省略最后一个参数不写:在定义有默认参数的函数时,需要注意以下:必选参数必须在前面,默认参数在后;设置何种参数为默认参数?一般来说,将参数值变化小的设置为默认参数。python标准库实践python内建函数:函数签名可以看出,使用print(‘hellopython‘)这样的简单调用的打印语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9-11-19 01:02:50
阅读次数:
91
Python读字节某一位的值,设置某一位的值,二进制位操作 在物联网实际应用项目开发中,为了提升性能,与设备端配合,往往最终使用的是二进制字节串方式进行的通信协议封装,更会把0和1、True和False、Yes和No这样的布尔值每8个只占用一个字节,用字节中的位来表示。减少传输量,减少对网络稳定性的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9-11-16 23:20:43
阅读次数:
139
#函数def welcome(): print('欢迎你')welcome()def write_file(file_name,cotent): f = open(file_name,'a+',encoding='UTF-8') f.write(cotent) f.seek(0) x = f.rea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9-11-16 12:36:28
阅读次数:
62
1.作用域基础 python中一切与变量名有关的事件,都发生在赋值时,变量名在第一次赋值时才存在,同时要使用该变量必须先赋值。由于python中没有变量声明(如java、c#中),在变量赋值的区域就决定了该变量的命名空间。 在函数(def声明)中声明的变量,只能在该函数内访问,并且要可以和函数外的变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9-11-16 00:45:21
阅读次数:
91
前言: 我们知道,计算机是以二进制为单位的,也就是说计算机只识别0和1,也就是我们平时在电脑上看到的文字,只有先变成0和1,计算机才会识别它的意思。这种数据和二进制的转换规则就是编码。计算机的发展中,有ASCII码,GBK,Unicode,utf-8编码。我们先从编码的发展史了解一下编码的进化过程。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9-11-13 00:52:15
阅读次数:
99
函数是指代码片段,可以重复调用,比如我们前面文章接触到的type()/len()等等都是函数,这些函数是python的内置函数,python底层封装后用于实现某些功能。 一.函数的定义 在Python中,定义一个函数要使用def语句,依次写出函数名、括号、括号中的参数和冒号:,然后,在缩进块中编写函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9-11-13 00:45:49
阅读次数: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