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image加载bmp图片时,要使用某点的像素值,传统的做法是scanline、canvas.pixel、或者用api函数来获取。
既然image能画出bmp图片来,bmp中应该包含这个位图的像素值。来找找。果然找到了
TBitmap 的 父类是 TGraphic,
TBitmap = class(TGraphic)
private
FImage: TBitmapIma...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5-04-09 15:38:52
阅读次数:
159
1、为什么要引入友元函数:在实现类之间数据共享时,减少系统开销,提高效率
具体来说:为了使其他类的成员函数直接访问该类的私有变量
即:允许外面的类或函数去访问类的私有变量和保护变量,从而使两个类共享同一函数
优点:能够提高效率,表达简单、清晰
缺点:友元函数破环了封装机制,尽量不使用成员函数,除非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友元函数。
2、什么时候...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3-30 23:14:42
阅读次数:
394
刚刚学习android开发,把eclipse的一些快捷键随时记录下来1 ctrl+2 在弹出的一些设置里把一些方法里的变量为类的私有变量2.选中你要加注释的区域,用ctrl+shift+C 或者ctrl+/ 会加上//注释3.先把你要注释的东西选中,用shit+ctrl+/ 会加上/* */注释4....
分类:
系统相关 时间:
2015-02-18 18:46:01
阅读次数:
242
Java 中的继承规则:1.子类继承父类所有的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但是不能继承父类的构造方法。2.子类虽然继承了父类的成员变量,但是子类不能直接访问父类的私有变量,可以通过getter/setter()方法进行访问3.子类对父类构造函数的调用规则:a.子类的构造方法首先必须调用父类的构造方法。b.如...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4-11-05 22:48:54
阅读次数:
228
此文转自C++_友元函数。 1. 引入友元函数原因 在实现类之间数据共享时,减少系统开销,提高效率。 具体来说:为了使其他类的成员函数直接访问该类的私有变量。 即:允许外面的类或函数去访问类的私有变量和保护变量,从而使两个类共享同一函数。 优点:能够提高效率,表达简单...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4-10-22 21:58:11
阅读次数:
280
内省(Introspector) 是Java 语言对 JavaBean 类属性、事件的一种缺省处理方法。
JavaBean是一种特殊的类,主要用于传递数据信息,这种类中的方法主要用于访问私有的字段,且方法名符合某种命名规则。如果在两个模块之间传递信息,可以将信息封装进JavaBean中,这种对象称为“值对象”(Value Object),或“VO”。方法比较少。这些信息储存在类的私有变量...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4-09-02 21:26:45
阅读次数:
259
为什么要使用友元函数在实现类之间数据共享时,减少系统开销,提高效率。如果类A中的函数要访问类B中的成员(例如:智能指针类的实现),那么类A中该函数要是类B的友元函数。具体来说:为了使其他类的成员函数直接访问该类的私有变量。即:允许外面的类或函数去访问类的私有变量和保护变量,从而使两个类共享同一函数。...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08-31 18:25:31
阅读次数:
212
方法一通过super.setBaseDao方法设置父类私有变量父类public class BaseServiceImpl { private BaseDao baseDao; public BaseDao getBaseDao() { return baseDao; } public void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4-08-07 18:36:00
阅读次数:
549
为什么要使用友元函数? 在实现类之间数据共享时,减少系统开销,提高效率
如果类A中的函数要访问类B中的成员(例如:智能指针类的实现),那么类A中该函数要是类B的友元函数
为了使其他类的成员函数直接访问该类的私有变量。即:允许外面的类或函数去访问类的私有变量和保护变量,从而使两个类共享同一函数。此时可...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4-08-04 13:45:37
阅读次数:
354
在派生的过程中,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是不继承的,因此在初始化时,派生类的构造函数就必须完成基类的私有变量初始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派生类调用基类的构造函数执行派生类构造函数的顺序是:调用基类构造函数,对基类数据成员初始化;调用子对象构造函数,对子对象数据成员初始化;再执行派生类构造函数本身,对派生类数...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4-06-21 09:22:42
阅读次数: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