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号称所谓软中断,事实上,还是没有真正的硬件中断那样能随时改变cpu的执行流硬件中断之所以能一发生就得到处理是因为处理器在每个指令周期的结尾都会去检查中断,这种粒度是很细的但是信号的实现只是在进程的task_struct里面有一个成员用于标识当前收到了哪些信号?而这个成员的检查显然只能在特定时间点...
分类:
系统相关 时间:
2015-12-29 19:32:20
阅读次数:
647
基本概念:CPU使用率:通过测量一段时间内cpu实例忙于执行工作的时间比例获得,以百分比表示CPI(每指令周期数):用来描述cpu如何使用它的时钟周期,同时也可以用来理解CPU使用率的本质;CPI较高代表cpu进场陷入停滞,通常都是在访问内存,较低的CPI表示cpu基本没有停滞,指令吞..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5-12-29 16:24:00
阅读次数:
198
单片机C语言中,怎么通过循环次数计算延迟函数的延迟时间? 首先你要知道一个指令周期是几秒 算法是1/(晶振频率除以12) 然后你要知道循环究竟执行了几个指令周期你可以用keil里在线反汇编命令看看你的循环编译成机器语言后到底是几个指令周期 这样就知道了延迟时间 当然你取近似值也可以的 比如 for(...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5-11-10 20:55:44
阅读次数:
394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令周期由若干个机器周期组成,总线周期一般由4个时钟周期组成。机器周期和总线周期 并无明确的相互包含的关系。机器周期指的是完成一个基本操作的时间,这个基本操作有时可能包含总线读写,因而包含总线周期,但是有时可能与总线读写无关。[1] 指令周期:是CPU的关键指标[1] ,指取出并...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5-10-15 12:30:48
阅读次数:
183
STM32L0的定制器资源:本实验使用TIM6HSI频率是16Mhz,则单指令周期是1/16Mhz预分频设置为1600,则每跑1600下,定时器加1,相当于定时器加1的时间是1600*(1/16Mhz)=100us定义周期为10000,则计数到10000时候,定时器溢出,定时器溢出的时间为10000...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5-09-19 13:38:57
阅读次数:
1162
为什么需要字节对齐?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导我们这样有助于加快计算机的取数速度,否则就得多花指令周期了。为此,编译器默认会对结构体进行处理(实际上其它地方的数据变量也是如此),让宽度为2的基本数据类型(short等)都位于能被2整除的地址上,让宽度为4的基本数据类型(int等)都位于能被4整除的地址上,以...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5-07-19 00:04:37
阅读次数:
144
指令周期指令周期是CPU从内存取出一条指令并执行这条指令的时间总和,一般由若干个机器周期组成,是从取指令、分析指令到执行完所需的全部时间。机器周期机器周期也叫CPU周期,由于CPU访问一次内存所花的时间较长,因此用从内存读取一条指令字的最短时间来定义。在计算机中,为了便于管理,常把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一阶段完成一项工作。如,取指令、存储器读、存储器写等,这每一项工作称为一个基本操作...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5-05-31 09:29:51
阅读次数:
116
处理器的乱序和并发执行目前的高级处理器,为了提高内部逻辑元件的利用率以提高运行速度,通常会采用多指令发射、乱序执行等各种措施。现在普遍使用的一些超标量处理器通常能够在一个指令周期内并发执行多条指令。处理器从L1 I-Cache预取了一批指令后,就会分析找出那些互相没有关联可以并发执行的指令,然后送到...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5-05-18 20:45:47
阅读次数:
221
在C++中,经常需要通过计时来统计性能信息,通过统计的耗时信息,来分析性能瓶颈,通常情况下,可能毫秒级别的时间统计就足够用了,但是在毫厘必争的性能热点的地方,毫秒级别的统计还是不够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至少微秒级别的统计信息,甚至要精确到CPU的指令周期级别。下面来重点说一下毫秒级的计时统计信息。毫...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4-12-27 17:21:49
阅读次数:
304
时钟周期: 时钟周期也称为振荡周期,定义为时钟脉冲的倒数(可以这样来理解,时钟周期就是单片机外接晶振的倒数,例如12M的晶振,它的时间周期就是1/12 us),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最小的时间单位。 在一个时钟周期内,CPU仅完成一个最基本的动作。对于某种单片机,若采用了1MHZ的时钟频率,则时钟周期为1us;若采用4MHZ的时钟频率,则时钟 周期为250us。由于时钟脉冲是计算机的基本...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12-05 09:17:31
阅读次数: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