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threading.Event可以使一个线程等待其他线程的通知,把这个Event传递到线程对象中,Event默认内置了一个标志,初始值为False。一旦该线程通过wait()方法进入等待状态,直到另一个线程调用该Event的set()方法将内置标志设置为True时,该Event会通知所有等待状态的线程恢复运..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4-06 18:57:53
阅读次数:
191
/*
* 线程中的方法
* sleep()休眠 毫秒为单位
* yield()让出处理器时间
* join()所有线程等待调用join这个线程结束完了之后再执行
* interrupt()不适用于用于停止线程 设计初衷并不是用于停止线程 其中的isInterrupted()判断线程是否终止
* 停止线程使用“旗标”停止线程 boolean val=true; while(...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4-03 09:28:08
阅读次数:
179
数据量很大百万条记录,因此考虑到要用多线程并发执行,在写的过程中又遇到问题,我想统计所有子进程执行完毕总共的耗时,在第一个子进程创建前记录当前时间用System.currentTimeMillis()在最后一个子进程结束后记录当前时间,两次一减得到的时间差即为总共的用时,代码如下Java代码long...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3-19 23:52:40
阅读次数:
270
今天讨论一个入门级的话题, 不然没东西更新对不起空间和域名~~工作总往往会遇到异步去执行某段逻辑, 然后先处理其他事情, 处理完后再把那段逻辑的处理结果进行汇总的产景, 这时候就需要使用线程了.一个线程启动之后, 是异步的去执行需要执行的内容的, 不会影响主线程的流程, 往往需要让主线程指定后, 等...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3-19 23:49:28
阅读次数:
222
闭锁相当于一扇门,在闭锁到达结束状态之前,这扇门一直是关闭着的,没有任何线程可以通过,当到达结束状态时,这扇门才会打开并容许所有线程通过。它可以使一个或多个线程等待一组事件发生。闭锁状态包括一个计数器,初始化为一个正式,正数表示需要等待的事件数量。countDown方法递减计数器,表示一个事件已经发...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3-14 22:53:41
阅读次数:
196
闭锁相当于一扇门,在闭锁到达结束状态之前,这扇门一直是关闭着的,没有任何线程可以通过,当到达结束状态时,这扇门才会打开并容许所有线程通过。它可以使一个或多个线程等待一组事件发生。闭锁状态包括一个计数器,初始化为一个正式,正数表示需要等待的事件数量。countDown方法递减计数器,表示一个事件已经发生,而await方法等待计数器到达0,表示等待的事件已经发生。CountDownLatch强调的是一...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3-13 09:24:54
阅读次数:
144
一、什么是条件变量 与互斥锁不同,条件变量是用来等待而不是用来上锁的。条件变量用来自动阻塞一个线程,直到某特殊情况发生为止。通常条件变量和互斥锁同时使用。 条件变量使我们可以睡眠等待某种条件出现。条件变量是利用线程间共享的全局变量进行同步的一种机制,主要包括两个动作:一个线程等待"条件变量的...
分类:
系统相关 时间:
2015-03-05 19:13:31
阅读次数:
240
创建线程以及管理线程池基本理解参考原文链接:http://www.oschina.net/question/12_11255?sort=time一、创建一个简单的java线程在 Java 语言中,一个最简单的线程如下代码所示:Java代码Runnablerunnable=newRunnable(){...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2-11 15:54:14
阅读次数:
146
线程执行当中,线程是放在线程池中的。线程运行当中通常使用了wait()方法等待的话,再使用notify()唤醒线程,通常唤醒的是线程池中等待的第一个线程。而用notifyAll()则是唤醒全部线程 。以上三种红字的方法:wait()、notify()、notifyAll()必须使用在同步synchr...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2-11 10:41:19
阅读次数:
128
CountDownLatch,一个同步辅助类,在完成一组正在其他线程中执行的操作之前,它允许一个或多个线程一直等待。CountDownLatch如其所写,是一个倒计数的锁存器,当计数减至0时触发特定的事件。利用这种特性,可以让主线程等待子线程的结束。主要方法public CountDownLatch...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2-03 19:08:05
阅读次数: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