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应134(实验班) 周露玲通过Computer类和USB类之间产生的紧密耦合关系来实现依赖注入。创建一个USB类public interface USB //USB接口{ public void insert();//插入 public String read();//读取 pu...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6-08 19:20:04
阅读次数:
157
应用切面(aspects) DI能够让你的软件组件间保持松耦合,而面向切面编程(AOP)能够让你捕获到在整个应用中可重用的组件功能。在软件系统中,AOP通常被定义为提升关注点分离的一个技术。系统由很多的组件组成,每个组件负责一部分的功能。但是这些组件往往除了核心功能外,还有些额外的责任。比如像日志....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6-08 18:57:06
阅读次数:
178
首先弄明白几个概念: 1、什么是POJO 2、JavaBean规范 3、EJB(Enterprise JavaBean) 体会Spring如何简化Java开发。 创建应用对象(组件)之间协作关系的行为通常称为装配,这也是依赖注入的本质。 依赖注入让相互协作的软件组件保持松散耦合,而A...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6-08 18:45:15
阅读次数:
104
计应134(实验班) 庞文章struts21.struts2 介绍 Struts2是一个兼容Struts1和WebWork的MVC(Model,view,Controller)框架,MVC包含三个基础部分:Model、View和Controller,这三个部分以最小的耦合协同工作,以增加程序的可扩展...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5-06-08 17:17:01
阅读次数:
118
对于复杂的应用程序开发,我们可能会将程序的功能进行分解,模块化,插件化;那么如何在应用程序的宿主中,向插件提供统一的菜单,工具栏注册,更新,销毁机制呢?以及如何做到UI无关的彻底解耦合?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5-06-08 17:15:44
阅读次数:
241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者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这个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连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UML图如下
具体例子分为三步
第一步:设置一个抽象类,抽象类中有两个无返回值的方法,一个是设置继承者的方法(SetSuccessor...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5-06-08 09:56:44
阅读次数:
175
巴巴运动网-整合hibernate4+spring4(3)DAO层
1、项目图解
2、首先我们引入相应的jar包
3、我们配置一下数据库中相应的实体对象
ProductType.java
/**
* 功能:这是产品类别的
* 文件:ProductType.java
* 时间:2015年5月12日10:16:21...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6-08 09:45:25
阅读次数:
171
序言
有时候,项目中会用到java动态加载指定的类或者jar包反射调用其方法来达到模块的分离,使各个功能之间耦合性大大降低,更加的模块化,代码利用率更高。模式中的代理模式就用到java的这一机制。下边就让我们通过代码来看看如何实现此功能。
代码详细
package loadjarclass;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lang.refl...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5-06-08 09:44:53
阅读次数:
182
本文是在学习中的总结,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http://blog.csdn.net/pistolove/article/details/46402017
工厂方法模式:定义了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但由子类来决定要实例化的的类是哪一个。
工厂方法让类把实例化推迟到子类中。
减少了应用程序和具体类之间的依赖进行松耦合。
OO原则:依赖抽象,不要依赖具体类
抽象产品角色:
package com.design.factoryMethod;
//抽象产品角色
public abstract clas...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5-06-07 17:29:40
阅读次数:
125
一、什么是三层架构 1.概念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分层(tier) 概念 表现层(UI) 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
分类:
数据库 时间:
2015-06-07 15:46:33
阅读次数: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