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模块??? 导入模块1 什么是模块模块支持从逻辑上组织 Python 代码。
当代码量变得相当大的时候, 我们最好把代码分成一些有组织的代码段,这样便于管理代码,而且可以实现代码重用。1.1 模块和文件模块是按照逻辑来组织python
代码的方法,而文件是物理层面上组织python模块的...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4-05-19 21:01:40
阅读次数:
380
21.NSTimer定时器22.tableView的基本用法23.tableView的常用属性24.Cell的重用原理:25.UITableViewCell结构26.使用xib封装一个view的步骤27.代理的使用场合28.使用delegate的步骤29.通过代码自定义cell步骤30.监听键盘的通...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05-17 21:04:21
阅读次数:
492
在本节中,你会学到1、定义接口2、实现接口3、将消息传递给fragment为了重用Fragment UI
组件,在设计中你应该通过定义每一个fragemnt自己的layout和行为,让fragment的自包含和模块化。一旦你定义了这些可重用的Fragment,你可以通过Activity将它们关联起来...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05-17 14:31:03
阅读次数:
316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使用设计模式是为了可重用代码、让代码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保证代码可靠性。
毫无疑问,设计模式于己于他人于系统都是多赢的;设计模式使代码编制真正工程化;设计模式是软件工程的基石脉络,如同大厦的结构...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05-17 14:21:06
阅读次数:
323
设计模式是一套由软件界前辈们总结出的可以反复使用的编程经验,旨在提高代码的可重用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以及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设计模式包括6大设计原则和23种种设计模式。6大设计原则:单一职责原则SRP 应该有却仅有一个原因引起类的变更,即类最好只实现一种功能。高内聚。 单一职责的实现方式是一个职...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05-16 01:12:27
阅读次数:
293
转载自:http://onevcat.com/2013/10/vc-transition-in-ios7/
毫无疑问,ViewController(在本文中简写为VC)是使用MVC构建Cocoa或者CocoaTouch程序时最重要的一个类,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一般来说最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也是在为VC部分编写代码。苹果产品是注重用户体验的,而对细节进行琢磨也是苹果对于开发者一直以来的要求和希望。在用...
分类:
移动开发 时间:
2014-05-15 19:21:35
阅读次数:
486
拉模式.Observer实现了一种间接关系.可以向各种对象注册观察者.可以有效地管理依赖关系.拉模式实现简单,且Subject和Observer可以成为类库中的可重用元素.当被观察对象比较复杂,并且Observer需要一个提示,那么使用推模式.该模式的目的:增加新的Observer对象时,无需更改被...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05-15 13:57:38
阅读次数:
285
继承program by
difference.通过继承,可以建立完整的软件结构分层.其中每一层都可以重用该层次以上的Code.过度使用继承的代价是巨大的.应使用组合或者委托来替代继承.Template
Method(使用继承)和Strategy(使用委托)模式解决了相同的问题:分离通用的算法和具体...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05-15 13:49:49
阅读次数:
241
引言:
对于每个进程,都有一个非负整数表示的唯一进程ID。虽然进程的ID是唯一的,但却是可重用的。系统中有一些专用的进程。如ID为0的进程通常是调度进程,也成交换进程或系统进程(它是内核进程)。进程ID为1通常是init进程,它是一个普通的用户进程。一些与进程ID有关的函数:
#include
pid_t getpid(void); //返回值:调用进程的进程ID
pit_t get...
分类:
系统相关 时间:
2014-05-15 13:15:26
阅读次数:
482
内联表值函数是一种可重用的表表达式,能够支持输入参数。除了支持输入参数以外,内联表值函数在其他方面都与视图相似。(可以将内联表值函数看作是一种参数化的视图,尽管没有这种正式的说法)。例:
CREATE FUNCTION fn_GetCustOrders (@cid as int) RETURN...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05-15 09:29:18
阅读次数: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