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L树是平衡二叉查找树。在AVL树中任何节点的两个子树的高度最大差别为一,所以它也被称为高度平衡树。查找、插入和删除在平均和最坏情况下都是O(logn)。增加和删除可能需要通过一次或多次树旋转来重新平衡这个树。它能保持二叉树的高度平衡,尽量降低二叉树的高度,减少树的..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7-17 18:04:35
阅读次数:
193
红黑树的性质与定义 红黑树(red-black tree) 是一棵满足下述性质的二叉查找树: 1. 每一个结点要么是红色,要么是黑色。 2. 根结点是黑色的。 3. 所有叶子结点都是黑色的(实际上都是Null指针,下图用NIL表示)。叶子结点不包含任何关键字信息,所有查询关键字都在非终结点上。 4.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7-16 00:35:34
阅读次数:
217
一:背景
平衡二叉树(又称AVL树)是二叉查找树的一个进化体,由于二叉查找树不是严格的O(logN),所以引入一个具有平衡概念的二叉树,它的查找速度是O(logN)。所以在学习平衡二叉树之前,读者需要了解二叉查找树的实现,具体链接:二叉查找树
那么平衡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求对于一棵二叉查找树 ,它的每一个节点的左右子树高度之差不超过1。(对于树的高度的约定:空节点高度是0;叶子节点高度是1。...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6-07-13 23:22:38
阅读次数:
210
对于二叉查找树的最大难处,我觉得是在于删除,当删除一个元素时,简单地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节点,一种是叶子。假设被删除值为D 1.叶子,很简单,找到叶子的父节点,然后将这个父节点指向该叶子的树枝赋为0;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就一个根,那么释放根,然后返回0。 2.节点,需要做两步,找到该节点的左子树的最大值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7-13 22:43:54
阅读次数:
217
二叉查找树又叫二叉排序树,其特点有:对于每一棵子树,若左子树不为NULL,则左子树所有节点都小于它的根结点值。对于每一棵子树,若右子树不为NULL,则左子树所有节点都大于它的根结点值。没有键值相等的结点。完成二叉查找树的基本操作有:插入结点。查找结点。查找最小关键..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7-13 06:57:46
阅读次数:
163
题目给出一个所有元素以升序排序的单链表,将它转换成一棵高度平衡的二分查找树解题找到中间点,建立树的根结点
左右半边递归
注意:
右半边链表可以根据找到的中间节点进行递归
左半边要找到结束位置,这里我新建了一个链表/**
* Definition for ListNode.
* public class ListNode {
* int val;
* ListNode...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6-07-12 10:33:23
阅读次数:
189
1.概念 红黑树是一种自平衡二叉查找树,是在计算机科学中用到的一种数据结构,典型的用途是实现关联数组。它是在1972年由鲁道夫·贝尔发明的,他称之为"对称二叉B树",它现代的名字是在 Leo J. Guibas 和 Robert Sedgewick 于1978年写的一篇论文中获得的。它是复杂的,但它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7-11 21:19:21
阅读次数:
182
dp。 首先这棵树是一个treap。 权值我们可以改成任意实数,所以权值只表示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离散化。 树的中序遍历是肯定确定的。 用f[l][r][w]表示中序遍历为l到r,根的权值必须大于w的最小代价。 当a[x].ww时,还有f[l][r][w]=min(f[l][x-1][w]+f[...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7-10 23:14:18
阅读次数:
235
红黑树 红黑树是一种二叉查找树,但在每个结点上增加了一个存储位表示结点的颜色,可以是RED或者BLACK。通过对任何一条从根到叶子的路径上各个着色方式的限制, 红黑树确保没有一条路径会比其他路径长出两倍,因而是接近平衡的。当二叉查找树的高度较低时,这些操作执行的比较快,但是当树的高度较高时,这些操作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6-07-10 11:03:10
阅读次数:
244
红黑树
红黑树(英语:Red–black tree)是一种自平衡二叉查找树,是在计算机科学中用到的一种数据结构,典型的用途是实现关联数组。它是在1972年由鲁道夫·贝尔发明的,他称之为"对称二叉B树",它现代的名字是在Leo
J. Guibas和Robert Sedgewick于1978年写的一篇论文中获得的。它是复杂的,但它的操作有着良好的最坏情况运行时间,并且在实...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7-09 12:15:03
阅读次数:
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