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Unix环境编程】select、poll、epoll机制的联系与区别

时间:2015-08-25 23:35:31      阅读:287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在linux设计并发网络程序,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型:Apache模型(Process Per Connection, PPC)、TPC(Thread Per Connection)模型,select机制、poll机制以及epoll。

 

1.  PPC/TPC模型

  这两种模型思想类似,每一个新的链接就用一个线程或者进程处理。PPC使用使用进程、TPC使用线程。缺点是连接多了以后,这么多进程和线程的切换非常大。因此这类模型的能接受的最大连接数不会太高,一般几百个左右。

 

2.  select机制

  PPC/TPC模型每个连接一个线程的开销太大。select就是使用一个线程/进程处理多个连接的机制。select最早于1983年出现在4.2BSD中,它通过一个select()系统调用来监视多个文件描述符的数组,当select()返回后,该数组中就绪的文件描述符便会被内核修改标志位,使得进程可以获得这些文件描述符从而进行后续的读写操作。注意,进程/线程在调用select等待描述符准备好,以及当一个描述符准备好然后从这个描述符读/写数据时一直是被阻塞的。所以select机制属于同步I/O。

  

  select机制的缺点:

  1.  最大并发连接数,因为一个进程所打开的FD(文件描述符)是有限的。由FD_SETSIZE设置,默认值是1024/2048。在Linux上一般为1024,不过可以通过修改宏定义甚至重新编译内核的方式提升这一限制。因此select的最大并发连接数就被相应限制了。

  2.  效率问题。select每次调用都会线性扫描全部的FD集合,这样效率就会线性下降。

  3.  如何让内核把 FD 消息通知给用户空间呢?在这个问题上 select 采取了内存拷贝方法。即包含大量文件描述符的数组被整体复制于用户态和内核的地址空间之间,而不论这些文件描述符是否就绪,它的开销随着文件描述符数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

 

3.  poll机制

  poll类似于select,只是程序接口有所不同。与select不同,poll不是为每个条件(可读性、可写性和异常条件)构造一个描述符集,而是构造一个pollfd结构的数组,每个数组元素指定一个描述符编号以及我们对该描述符感兴趣的条件。

  poll并没有改进select的缺点。

 

4.  epoll机制

  直到Linux2.6才出现了由内核直接支持的实现方法,那就是epoll,它几乎具备了之前所说的一切优点,被公认为Linux2.6下性能最好的多路I/O就绪通知方法。

  epoll可以同时支持水平触发和边缘触发(Edge Triggered,只告诉进程哪些文件描述符刚刚变为就绪状态,它只说一遍,如果我们没有采取行动,那么它将不会再次告知,这种方式称为边缘触发),理论上边缘触发的性能要更高一些,但是代码实现相当复杂。

  epoll同样只告知那些就绪的文件描述符,而且当我们调用epoll_wait()获得就绪文件描述符时,返回的不是实际的描述符,而是一个代表 就绪描述符数量的值,你只需要去epoll指定的一个数组中依次取得相应数量的文件描述符即可,这里也使用了内存映射(mmap)技术,这样便彻底省掉了这些文件描述符在系统调用时复制的开销。

  另一个本质的改进在于epoll采用基于事件的就绪通知方式。在select/poll中,进程只有在调用一定的方法后,内核才对所有监视的文件描 述符进行扫描,而epoll事先通过epoll_ctl()来注册一个文件描述符,一旦基于某个文件描述符就绪时,内核会采用类似callback的回调 机制,迅速激活这个文件描述符,当进程调用epoll_wait()时便得到通知

   epoll有2种工作方式:LT和ET:

LT(level triggered)是缺省的工作方式,并且同时支持block和no-block socket.在这种做法中,内核告诉你一个文件描述符是否就绪了,然后你可以对这个就绪的fd进行IO操作。如果你不作任何操作,内核还是会继续通知你的,所以,这种模式编程出错误可能性要小一点。传统的select/poll都是这种模型的代表。
ET (edge-triggered)是高速工作方式,只支持no-block socket。在这种模式下,当描述符从未就绪变为就绪时,内核通过epoll告诉你。然后它会假设你知道文件描述符已经就绪,并且不会再为那个文件描述符发送更多的就绪通知,直到你做了某些操作导致那个文件描述符不再为就绪状态了(比如,你在发送,接收或者接收请求,或者发送接收的数据少于一定量时导致了一个EWOULDBLOCK 错误)。但是请注意,如果一直不对这个fd作IO操作(从而导致它再次变成未就绪),内核不会发送更多的通知(only once),不过在TCP协议中,ET模式的加速效用仍需要更多的benchmark确认。
ET和LT的区别就在这里体现,LT事件不会丢弃,而是只要读buffer里面有数据可以让用户读,则不断的通知你。而ET则只在事件发生之时通知。可以 简单理解为LT是水平触发,而ET则为边缘触发。LT模式只要有事件未处理就会触发,而ET则只在高低电平变换时(即状态从1到0或者0到1)触发。
epoll机制的优点:
1.  epoll 没有最大并发连接的限制,上限是最大可以打开文件的数目,这个数字一般远大于 2048, 一般来说这个数目和系统内存关系很大 ,具体数目可以 cat /proc/sys/fs/file-max 察看。
2.  传统的select/poll另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当你拥有一个很大的socket集合,不过由于网络延时,任一时间只有部分的socket"活跃"的,但是select/poll每次调用都会线性扫描全部的集合,导致效率呈现线性下降。但是epoll不存在这个问题,它只会对"活跃"socket进行操作---这是因为在内核实现中epoll是根据每个fd上面的callback函数实现的。那么,只有"活跃"socket才会主动的去调用 callback函数,其他idle状态socket则不会,在这点上,epoll实现了一个""AIO因为这时候推动力在os内核。在一些 benchmark中,如果所有的socket基本上都是活跃的---比如一个高速LAN环境,epoll并不比select/poll有什么效率,相反,如果过多使用epoll_ctl,效率相比还有稍微的下降。但是一旦使用idle connections模拟WAN环境,epoll的效率就远在select/poll之上了。
3.  这点实际上涉及到epoll的具体实现了。无论是select,poll还是epoll都需要内核把FD消息通知给用户空间,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内存拷贝就很重要,在这点上,epoll是通过内核于用户空间mmap同一块内存实现的。而如果你想我一样从2.5内核就关注epoll的话,一定不会忘记手工 mmap这一步的。
 

 

参考资料:

  1.  http://blog.csdn.net/orz415678659/article/details/8958415

  2.  http://blog.csdn.net/tianmohust/article/details/6677985

  3.  http://blog.csdn.net/xiajun07061225/article/details/9250579

  4.  http://www.cricode.com/3499.html

 

  

【Unix环境编程】select、poll、epoll机制的联系与区别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vincently/p/4758758.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