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刚看完李晓明老师新出的《慕课》。书中第6章第8段还讲到了我“混搭”平台的案例。书很薄,但信息量不少,两个碎片时间,1小时看完。书中内容是基于李老师这几年在不同场合的演讲整理而成的,李氏演讲风格明鲜,都是干货。他结合各方的疑虑,从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角度,对慕课剖析了个透彻,对慕课的管理/运作、制作、运用、学习,也都有所涉及。对于我这个对慕课已经有一定了解,也关心慕课的人而言,好像吃了一盘爽口的小苹果。
最近正加紧建设《数据结构》课程的在线资源,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规则,一件事始终在纠结:我要不要公开支持学生可以不看完我做的视频。因为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学习,对“听讲”的依赖很大,故我的视频采取精讲知识点的策略,自然显得啰嗦。对同一个问题,我知道有些同学看两遍视频不一定懂,而对于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而言,不必看视频,看书的效率更高。面对着一个群体,翻转课堂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条件,于是有同学多花些时间,有些同学少花些时间,一切也就自然。多花时间的同学,用这种自主性更强的方法,学习能力也会提高。这其实我是要将细讲作为他们过渡的桥梁的用意。然而,在学习策略建议中,明确提出“可以不看”,却会让一部分本来该看,但“很忙”的同学产生误解,以致于学习效果不能保证。
《慕课》中第2章第6段针对慕课的低结课率给了李氏答复,结尾一句是“学习有收获,但并不一定要完成”点醒了我。自己一向崇尚自然的学习,无论教什么内容,最根本的其实就是要帮助同学们恢复生来就有的学习本能,一起恢复我们日益恶化的教育生态。为什么还要坚持这种统一规定,而不能放手呢?让一些同学的效率更高,而那些需要看而不看的学生,再想办法即是。
继续抠一抠“学”的字眼:
学——获得知识的行为和过程。这是核心和本质。
学习——习侧重的是实践。强调在学的过程中要重实践,才是有效的学,从这个角度习是学的方式。学的目的是要能指导实践,故习也是学的目标。
学会——伸缩性很大的一个词,取决于“会”的标准。记住了(会背书)、会做题、会考试、会思维、会应用、会综合、会创造?布鲁姆给出了认知的7个层次,是“会”的不同标准,我们当然不能局限于表层的“会”。
学完——反映出学习的阶段性,可以是学完了一个知识点、一个单元、一门课程、一段学历(如大学毕业)。但学无止境是何意?终身学习为哪般?由此,这是一种最容易把握的学习安排的形式,全是表象的人为的规定,甚至于,让不少人产生了“系统学习”的情结。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里,谈及学完,有其可靠之处,但也会带来负担。帮助需要达到阶段目标的学生实现心中真正所愿,但也要放手不要让某些学生拘泥形式(尤其是作为教师划定的圈子),这是该做和可以做的事。
看着书桌上好几本书签还夹在1/3、2/3处的书,以及书架上没有看完就归了位的书,我更释然了。
书没看完,但我看书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4810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