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资本论》读书笔记(0)为了弄清楚经济学规律
我正在读李睿编译武汉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著作《资本论》。拿起这样的巨著自然是逼不得已,因为我太想弄清楚经济学规律了。我在大学期间参加了工商管理双学位课程,其中关于经济学部分的学习让我觉得太胡扯。最近有时间研读《资本论》,就目前的感受来说,《资本论》的观点是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得来的。
所以我打算边读边写一些笔记,主要是把资本论里严谨的研究过程和结论用不严谨但易于理解的方式记录下来。根据多年做学生的经验,这对于掌握知识很有益处。
这里透露一下《资本论》的一个结论,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说是这样的: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剥削奴隶是不言而喻的。奴隶主几乎无偿占有了奴隶所有的劳动成果。
在封建社会,地主(封建主)剥削农民(平民)也是很明显的,农民或者要花一定时间无偿替地主干活,或者缴纳高额的佃租。地主家富得流油,农民家难剩余粮。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高管、金融家、某些贪官污吏)剥削工人(白领、蓝领)就稍微隐晦一点了。一方面,数量很少的资本家占据社会绝大部分的财富,数量很多的工人得到的工资(养老、社保)少得可怜,一旦失去工作很快就无法保障生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打着"民主、自由"的招牌,嘴上说"人人生而平等",没人强制你选择你的人生道路。但你步入社会,却感到一股力量逼迫你做出妥协(工资低也要抢工作、经常加班也不敢辞职、老板欺负你只能忍气吞声)。这仅仅是没人直接站出来逼迫你必须干嘛干嘛而已。你有选择辞职不干的自由,但是你最终还是要找一个性质差不了多少的工作。无论你选择哪个选项,其结果都不会好多少,就像选洗发水一样。本质上,你就像农民一样,每天上班时都花了一定比例的时间无偿替资本家干活。
总的来说,除非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否则不可能巨富。这一事实,被各种各样的舆论所遮掩,但是身处其中,细细体会,它的存在是无法抹消的。世上无新事嘛。
这一章说明了如下事实:
人在社会中生存,每个人从事各自的行业,生产出各自的产品(或服务)。产品包括粮食、蔬果、棉麻、衣服、铁器、木材、家具……。一个人需要用自己生产的产品与别人的产品交换才能满足各方面的生活需要。用于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
无论任何商品,首先要有用。有用的意思,就是说,粮食可以吃了不饿,衣服可以穿上保暖(同时美观),铁器可以拿来干活,家具可以用来摆放各种东西……商品的这个属性,叫做使用价值。顾名思义,能够使用,能够被人使用,是成为一个商品的前提。如果粮食腐烂了,就不能再成为商品。(欺骗不算,因为不是主流)
下面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小村子里,我是一个铁匠。村子与别的村子没有联系。(地球村也是个村)
空气对人有用,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人买卖空气,所以空气不是商品。这说明商品还有另一个属性,即商品具有交换价值。只有经过人的劳动后才能得到的东西,才具有交换价值。我辛辛苦苦劳作一个月打造了一柄斧头,你拿一袋子空气跟我交换,我当然觉得"不值"。"不值"的意思,就是不值得拿我的斧头和你的一袋子空气交换,你的一袋子空气在交换这件事上没有(足够的)价值。
所以说,我一个月的劳动成果(斧头)要用你一个月的劳动成果来换,这才是正常的平等的交换。如果你一年内生产了12000斤粮食,那就相当于一个月生产了1000斤,所以你的1000斤粮食与我的一柄斧头就具有相等的交换价值。
假如有一天,村里另一个铁匠(叫他牛铁匠吧)发明了一种新的锻造方法,可以用15天就打造一柄斧头。之后大部分铁匠都学会了新的锻造方法。那么两把斧头的交换价值才等于1000斤粮食。同时,无论我是不是也学会用新的锻造方法,我的斧头的交换价值都不得不减半。(市场定价,很合理)
在交换这件事进行时,必须是我需要你的产品同时你需要我的产品才行。但这种情况很难凑巧。往往是:我需要你的产品,但是你不需要我的,你需要他的。所以客观上社会需要一种大家都需要的东西作中介。这个中介最终归位于黄金、白银。(为简化叙述,以黄金代表之)
黄金可以无限次地分割、融合,且交换价值量很高,携带、做大生意都比较方便。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bitzhuwei/p/Das-Kapital-0-for-the-tru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