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棘阿米巴

时间:2015-09-04 11:07:56      阅读:166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棘阿米巴多见于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中,现已分离到7个致病种,其中以卡氏棘阿米巴(A.castellanii)为多见。棘阿米巴入侵途径尚不完全清楚,已知可从皮肤伤口、穿透性角膜外伤、损伤的眼结膜或经呼吸道、生殖道等进入人体。多数寄生于脑、眼、皮肤等部位。
中文名
棘阿米巴
时    期
滋养体期和包囊期
活动形
滋养体
形    状
为长椭圆形,直径为15-45微米
 

形态特征编辑

技术分享
 
 
 
棘阿米巴 (2张)
棘阿米巴有滋养体期和包囊期。滋养体是棘阿米巴的活动形式,为长椭圆形,直径为15-45微米。在适宜环境下表面伸出多数棘状突起,称为棘状伪足,无鞭毛型,以伪足缓慢移动。通常依靠细菌为食物,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繁殖周期平均约为10小时(6-24小时)。
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滋养体变小,分泌生成厚的双层囊壁,形成包囊。包囊类圆形,直径为10-25微米,内壁光滑为多边形,外壁常呈皱缩状,内外相接处形成棘孔,是包囊代谢的通道。在病变组织内可查见包囊,但不易检查到滋养体。包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极强,对一般抗菌药物、氯化物、化学消毒剂等均不敏感。包囊甚至在自然环境下可以生存数年。
不同种的棘阿米巴包囊的形态和大小各异,有圆球形、星形、六角形、多角形等。[1] 

分类研究编辑

(1)形态学分类:1977年,Pussard和Pons主要根据包囊形态将其分为18个种,3个类群。致病的棘阿米巴主要属于类群Ⅱ,类群Ⅲ中的A.culbertsoni也有致病性。
类群Ⅰ的主要特点是:大包囊和滋养体包囊平均直径≥18μm,包囊内外壁距离很宽,外囊光滑或轻微皱褶,内囊呈星形,内外囊壁在内壁突起处相接,棘孔盖在内囊处。
类群Ⅱ的主要特点是:包囊平均直径<18μm,内外囊壁距离或大或小,外囊常为波浪状或乳头状,内囊可为星形、多边形及三角形,有时也可为圆形或椭圆形,没有明显的突起形成。棘孔盖位于内外囊交界处,为外囊内折形成的凹陷。
类群Ⅲ的主要特征是:包囊平均直径<18μm,外囊壁薄有或无皱褶,内囊圆形,有3~5个稍突起的臂。单凭形态特点很难区分类群Ⅲ中的5个种。
由于棘阿米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又分致病种及非致病种,所以很有必要在属及属以下水平鉴定棘阿米巴。但棘阿米巴形态分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一些外界条件可影响包囊形态;处于不同时期的包囊形态不同;同一类群内各种的形态相近,尤其是类群Ⅱ、Ⅲ。因此,很多研究者在寻找更客观更准确的分型方法。
(2)基因分型:目前认为,分析DNA序列差异是最有希望对棘阿米巴在属以下水平进行确切分型的方法。研究较多的是18S rDNA基因测序分型。

分布编辑

棘阿米巴呈世界性分布。通常,可在土壤和尘埃,新鲜水源如湖水、河水和温泉中、矿物盐水和海水中找到棘阿米巴。也可以存在于泳池、热盆浴、直饮水(如管壁的淤积层中和龙头中),甚至加热、通风、空凋和加湿等设备中。[2] 

致病性编辑

现已分离到7个致病种,其中以卡氏棘阿米巴(A.castellanii)为多见。棘阿米巴入侵途径尚不完全清楚,已知可从皮肤伤口、穿透性角膜外伤、损伤的眼结膜或经呼吸道、生殖道等进入人体。[1] 

感染症状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症状与其他许多普通眼部感染症状相似。症状会持续数周至数月,各人所表现出的症状不尽相同,其主要表现如下:眼痛、眼红肿、视力模糊、对光敏感、眼睛有异物感、多泪 。眼睛感染棘阿米巴的患者不会觉察到感染在体内的扩散。
棘阿米巴可以引发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的脑部感染和被称为“肉芽肿阿米巴脑炎”的脊索感染。一旦发生了此感染,患者会出现头痛、颈部僵硬、反胃呕吐、疲惫、思维混乱、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缺乏反应、失去平衡感及对身体的控制、癫痫和出现幻觉等症状。病程超过数周,患者通常会死亡。

高危人群

尽管感染非常罕见,但隐形眼镜使用者感染棘阿米巴角膜炎的风险较大。隐形眼镜使用者的如下行为会增加感染棘阿米巴角膜炎的风险:
隐形眼镜的保存和操作不规范 。
隐形眼镜消毒不规范 (比如使用自来水或自制液体去清洗隐形眼镜) 。
戴隐形眼镜游泳、热水盆浴或淋浴。
接触受污染的水 。
有角膜外伤史 。
2012年9月,英国科学家警告称,棘阿米巴虫若寄生在隐形眼镜上,可能最终导致眼瞎。并指出大多数人由于不注意隐形眼镜卫生,用自来水清洗或戴着隐形眼镜洗澡都可能染上该虫。寄生虫会啃食角膜,导致眼痒、流泪、视力模糊、怕光、眼睑肿胀并且非常疼痛。[3] 
由棘阿米巴引发的皮肤感染或扩散病患多发生于免疫系统不完善者或有慢性病的人群中。

治疗

眼睛和皮肤的感染一般是可以治疗的。如果怀疑自己眼睛或皮肤感染了棘阿米巴,应去咨询医生。当确诊后,药物治疗是非常有效的。药物治疗应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在治疗的不同阶段用药方法也不同。
多数的脑部和脊索棘阿米巴(肉芽肿阿米巴脑炎)患者会死亡。

棘阿米巴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biopy/p/4781329.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