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用过Android系统手机的朋友们相比都知道,AndroidOS的短信和iOS一样,是以会话模式展现的,这种展现方式很容易让使用者查找以前的聊天记录。
关于用代码删除短信,其实删除的也是对话,无论是最近的,还是以前的,统统都会一并删除。
下面来看那代码。
首先需要得到得到短信目录。
再有就是要遍历下所有短信。
"content://sms/inbox"就是短信的所在路径,inbox,收件箱。
上述代码可以得到最新的一条短信。
我们需要调用一下这个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个方法。
这样就可以得到最新一跳短信的所对应的id了。
最后删除就可以了。
别忘了在Manifest.xml中加入权限。
另外要强调的是,如果想要得到最新的收件箱信息,一定要重新获得id;这里的id永远是0,但是如果直接把id用0代替,那么删除的就不是最新的了。
如果想删除其他短信,只需要在遍历的时候加上条件,让返回的id是条件所对应的会话id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要特别强调,这个方法只能删除未读的短信对话,因为他的搜索条件是inbox,当然就是收件箱了;如果读取了短信了,那么Android系统就应该认定该信息不属于收件箱了。
我们知道,只需通过代码就可以读到收件箱中的短信,发件箱中的短信;但是却没办法在短信发来的瞬间获取;如果我们在短信发来的一瞬间能得到相应的信息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依次来展开很多应用了——也就是通过短信去远程操作一部手机。
如果想实时获取,就需要调用receiver了,写一个监听类,这样我们就可以实时获取短息信息了。
预览图:
还是来看看代码吧。
首先,我们需要创建一个监听类SMSBroadcastReceiver,让他去继承BroadcastReceiver。
再来初始化一个常量ACTION,并赋短信相关参数值。
接着创建onReceive方法。
然后用getAction去监听手机短信相关动态,利用StringBuffer来保存短信信息。
再然后主要代码了。
代码中的SMSAddress为发送短信的号码,SMSContent为短信内容。
要想看到是否成功获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这两个参数打印出来。
不过要把他们加入for循环中,因为当新信息发来时,SMSAddress和SMSContent将被替换。
因此如果要是做应用时,也是在for循环中判断的。
最后要记得在Manifest.xml中注册监听器。
同时要加上权限。
这样,我们运行程序后,只要有短信接收,SMSAddress和SMSContent就会被赋值。
这里顺便补充一个知识点,关于Eclipse程序的。
相信很多初学者不知道,Eclipse自带一个发短信插件,可以实现给虚拟机发送短信。这样,我们在做短信应用的时候,就不用同时启动多台虚拟机了……
如何操作呢?方法如下。
1.点击菜单栏中的 Window 窗口。
2.找到哦啊其中的 Show View 目录。
3. 选择 Other...。
然后我们发现会弹出一个窗口。
4,为了便于操作,我们在弹出的窗口的搜索栏中,直接输入 Emulator Control。
5.点击列表中的 Emulator Control,再点OK;或者直接双击。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窗口,其中有很多参数。
其他的以后有机会再做介绍,我们这次至用到其中4个。
如图所示,我们只需要输入对应的参数,选择需要的类型,最后点发送就可以了。
PS:有的人奇怪为什么灰色,没法输入,没法选择,那是因为你没有选中模拟器。这个插件只能同时给一个模拟器发送消息。关于模拟器的选择,和调用Emulator Control的方法差不多,区别只是在输入Emulator Control的时候输入 Devices 就可以了。你当前选中哪个模拟器了,就会给哪个模拟器发送消息,不需要输入模拟器号码。
首先,在Activity类中声明 ContentResolver,且在onCreate中定义。
其次,Android的短息接收机制中,是先监听到,然后存入收件箱以及在Notification中提示,系统监听到短信后不会立刻存入收件箱和提示,因此在删除时要特别注意。
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延时器,因为接收短信触发短信接收类中 onReceive 方法时,收件箱里并没有信息呢,即使把优先级降到最低也无济于事。
因此我们把删除短信的方法做一个延时操作就可以了,根据本人测试,5秒为妙,因为很多机器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早成系统运行慢……如果再长,机器更卡,那就再把事件增加一些就可以了……这里的5000为5000毫秒,即5秒。
还有,我们为了避免短信删除,我们可以做if判断,给删除短信方法添加条件。
这样,就不会造成短信的误删了。
最后再提示下Manifest.xml中的权限问题,一共3个。
http://blog.csdn.net/wop_niaoren19870227/article/details/7077765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oftidea/p/4803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