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点:
系统配置方法:双份、双重、热备份、容错、集群。
性能计算:响应时间、吞吐量、TAT。
性能设计:系统调整、Amdahl解决方案、响应特性、负载均衡。
性能指标:SPEC-Int、SPEC-Fp、TPC、Gibsonmix、响应时间。
性能评估:可靠性分析、故障模型、集群技术。
除了上述性能指标外,还有吞吐率、利用率,保密性,可扩充性,文字处理能力,联机事务处理能力,I/O总线特性,网络特性等
分模块化 和 非模块化 两种类型。
在选择路由器产品时,应多从技术角度来考虑,如可延展性、路由协议互操作性、广域数据服务支持、内部ATM支持、SAN集成能力等。
高可靠性、高扩展性 和 高性能 是高端路由器区别于中、低端路由器的关键所在。
设备级性能指标。
网络级性能指标。
应用级性能指标。包括QoS、网络对语言应用的支持程度、网络对视频应用的支持程度、延迟/服务质量的关系、丢包率/服务质量的关系、延迟抖动/服务质量的关系。
用户级性能指标。计算机网络是一种长周期运行的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是长周期运行系统非常重要的服务性能,是决定系统是否有实际使用价值的重要参数。
吞吐量。在没有帧丢失的情况下,设备能够接受的最大速率。
Unix 和 Linux 平台下使用
Windows
跨平台的:
在选择使用Web服务器应考虑性能、安全性、日志和统计、虚拟主机、代理服务器、缓冲服务 和 集成 应用程序等。
Web服务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最大并发连接数、响应延迟、吞吐量(每秒处理的请求数)、成功请求数、失败请求数、每秒点击次数、每秒成功点击次数、每秒失败点击次数、尝试连接数、用户连接数等。
计算机系统性能指标以系统响应时间、作业吞吐量, 故障响应时间(从出现故障到该故障得到确认修复前的时间,用来反应服务水平)
性能指标计算的主要方法:
系统响应时间是指用户发出完整请求到系统完成任务给出的响应的时间间隔。
从系统管理员的角度来看,系统响应时间指的是服务器收到请求的时刻开始计时,到服务器完成执行请求,并将请求的信息返回给用户这一段时间的间隔。
从用户的角度看,响应时间是用户发出请求开始计时,(如按下Enter)到用户的请求的相应结果展现在用户机器的屏幕的时候的这一段时间的间隔。俗称客户端响应时间。
客户端的请求队列 + 服务器的响应时间 + 网络的响应时间 = 客户端响应时间
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测试响应时间,常用的有两种:
米勒曾经给出了3个经典的有关响应时间的建议,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0.1 秒: 用户感觉不到任何延迟
1 秒: 用户愿意接受的系统立即响应的时间极限。即当执行一项任务的有效反馈时间在0.1~1秒之内时,用户是愿意接受的。超过此数据值,则意味着用户会感觉到有延迟,但只要不超过10秒,用户还是可以接受的。
10 秒:用户保持注意力执行本次任务的极限,如果超过此数值时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反馈,用户会在等待计算机完成当前操作时转向其他的任务。
吞吐量就是在给定的时间内,系统的吞入能力与吐出能力是多少。这里的“系统”可以是整个计算机系统,也可以是某个设备。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elewei/p/483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