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开发者 发展 3 veda原型 解决浮躁的泥沼

时间:2015-10-27 19:19:37      阅读:372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关于编程与人生的片言只语

和世界格局一样,软件开发里也是多维力量(商业、公司政治、技术等)在冲突,单纯地斗争和避让其实都不太行。

能否处理模糊的东西是判断力的关键。现代管理里老说用数据说话,就给人一种误解,以为数据是判断的基础,但其实不是。如果一切都可量化,判断就半点价值也没有,猪也能干,恰是因为有些东西无法量化,判断才有价值,人才有差异。软件里问题尤甚。

 

如果说抽象是软件设计的核心,那么抽象不充分则是软件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可以说本质上讲OO,设计模式等要解决的首先是抽象不充分。但抽象本身并非毫无代价,比如:抽象充分的同时,概念数目、层次往往会增加,究到底在设计上追求的其实是最佳均衡点。 

 

如果说软件是固化的思维,那软件就必然同时具备思维以及思维所承载之物之特质。 思维的特质是指:思维的澄清通常是渐进的,思维自身是不可度量的等 等。 思维承载之物之特质是指:当思维的对象是数学的时候,思维就有数学的特质;当思维的对象是商业逻辑的时候,思维就具有商业逻辑的特质。 

 

在软件这个江湖里,政治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最怕的就是政治的问题用技术来解决或者技术的问题用政治来解决,两者十有八九都十分惨烈且结局悲催。 

人和项目特征决定了开发模型,而非反过来需要根据开发模型来调整人员配置等。这是因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调整人和项目特征的可能性小

人是靠精神支撑的,所以心无所寄者必然在生活中无所作为,无聊度日。而功利来看,所谓寄托者实与道德没半点关系,这点与教科书不同,报效祖国之外,杀人放火也是寄托,只要它是心中一种真实的期望。 

 

读书的关键前提是心里有”我“,否则读来读去,自身会脑子乱掉,变为矛盾体。想象一下一个人和马克思坐而论道,必然会输,所以信了马克思;再和凯恩斯坐而 论道,必然也会输,所以信了凯恩斯。所以观点上会一会马克思,一会凯恩斯,但关键是这两个人某些想法可能是对冲的。这就会走火入魔,自废武功。

 

本质的必然抽象,而具体的则大多偶然。管理公司是具体的,管理学则是抽象的,但管理学更贴近于管理的本质。喜欢思考的人往往无视细节,这有助于追索本质,但言语就容易抽象。本质在大时间尺度下可以经受得住考验,但确实对成功影响不大,因为成功往往是种偶然

 

社会大多时候是在灰色中前行。在灰色中看多了白的会乐观,看多了黑的则会悲观,但社会自身却只是一如既往。

 

走出浮躁的泥沼:为什么会浮躁

浮躁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学习并精通一项技能,往往需要5到10年时间

 

所以,想进入“踏踏实实”的状态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一件事情:学习的真正乐趣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学习的过程本身有趣。“学这个有用吗?”的正确答案不是“有用!”,也不是“没用!”。正确答案应该是“ 不知道有什么用处……”

总结一下尴尬形成的原因,就是太多人的世界观有问题:竟然不停地尝试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去寻找一个永恒确定的方案——痴迷于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状态。

最要命的是,不仅想知道确定的结果,还需要马上知道——这就更荒唐了。

 

走出浮躁的泥沼:把一件事做到某种境界

从小我就是个所谓“兴趣广泛”的人。曾经一度或是因为被洗脑,或是因为自己缺乏智慧,以为这是无可厚非的优点。许多年之后,才开始慢慢清醒——那年我二十六岁,到现在已经十年了。

仔细反省,才知道自己的所谓“兴趣广泛”实际上只不过是小聪明的表现。因为有些小聪明,所以学什么东西都相对快一点,于是还没怎么样呢就已经感觉有 些资本可以“沾沾自喜”,然后就接着做别的去了。可是,“学习”是一个实际上不应该分割的词汇,只有“学”没有“习”将必然导致肤浅。在学校里学的专业往 往并不会自动发挥作用,就是因为那时只不过在“学”,要毕业了之后开始工作,才真正有机会去“习”。

 

无论是谁,一生注定要学很多东西。为了把道理讲清楚,只好在这里简化一点,让我们假设学很多东西只有两个模式:

  1. 一个一个学,每个学精通了之后再学下一个;
  2. 一起学,每样东西都同时进行。

这两个模式哪个更好呢?我现在觉得第一个更好,但过去却以为第二个更好——因为“觉得”那样比较快。

人生就是这样,追求的东西往往会正因为追求反而难得。现在想来,我过去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认真学好一样东西,直至精通的境界,会导致一个人对学习的看 法产生巨大的变化,而学习能力也会因此达到过去完全不可比拟的境界。(这就象好好地看完一篇很长很长的文章之后你能联想到的一样)因此,如果花费很长学习 一样东西却最终真的可以精通,那么学下一个东西就有能力更快更精地搞定。

 

从那时候起,我知道我一定要花很长时间去做一个我能做的事情,并且在那件事情上非要做到一个境界不可。我开始讨厌自己过去的小聪明,不再相信智商——因为智慧更重要,而智慧只能靠时间积累。

 

一晃十年过去。果不其然事实印证了二十六岁时的感悟。做销售、做老师、再做公司,这期间我专心做的事情其实只有一个,“沟通”。有效传达信息有多么困难, 我“竟然”只有在专心做了十年之后才知道。任何事物,如若盯着它看足够长的时间,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细节慢慢浮现,并且越来越清晰。专心许久的人大概都有 这样的感触,因为专心许久才有能力真正关注细节。谁不知道细节决定成败呢?都知道,但“初哥”的眼睛是看不到那些细节的。

 

十年前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十年的实践,使我真正意义上“脱胎换骨”。再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已经不同。我现在常常要求学生定期与我沟通,想像 六个月之后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而后写下来,再然后经常自检自验,就是基于我自己这样的经历。对自己的定义将决定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而对自己的要求将 决定一个人行动的质量

这就是所谓的“自律”了。其实,“自律”并不意味着要做“苦行僧”(苦行僧一定不觉得自己苦,他已经把修养当作一种乐趣)。苦行僧之所以能做到苦行,大抵 上是因为他已经达到某一个境界(有些人比如我就可能一辈子达不到)之后对自己的定义与常人大不相同。“自律”只不过是一个人在现在用未来某一刻对自己的定 义来要求自己,以便其行为能够满足那个要求,最终保证那个质量,而后达到那个境界。

 

十年前,我定义了自己的某一个方面:“在做事的时候我应该是个专心做很久的人,直到达到一个境界——至于是什么境界,我不知道;因为无法知道也就不去关心,因为关心了也没用”。这期间,我在工作学习上犯了无数的错误,在生活里也同样跌跌撞撞,但最终竟然只因为做对了一方面——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了很久——而依然保持全身而未在生活的风浪中粉身碎骨。

 

我从来都不是人们定义的那种“有毅力”的人。有的时候他们会这么说,比如他们看到我坚持健身三年以上,或者他们看到我两年之内悄无声息里学会我想学会的东西。但,我知道我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个“毅力”——这个东西是否存在我都非常怀疑。我做任何事情从未“坚持”过,之所以一直做只不过是因为“那是我应该做的”,为什么呢?只因为我对自己的定义。

 

“自律”很重要,谁都知道。但为什么那么多关于自律建议好像都有道理,看懂了,记下来了,却最终被证明为没用呢?因为,那些建议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它们并没有改变你对你自己的定义。在阅读并记录那些建 议之前之后,你对你自己的定义都是一样的,所以,你对自己的行为实际上没有产生新的要求,你的行为就不会发生任何质量上的变化,于是你的境界不可能有所提 高。

 

片面接受那些关于自律的建议,而不从根本上转变,就等于在你并没有改变你对你自己的定义的情况下,却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约束”。所以,尝试(或曾经尝试) “自律”的你,所能感受到的没有进步只有痛苦——而后没多久,你就开始“渴望自由了”。于是,你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当然,一段时间的“约束”之后,通常 的结果比“打回原形”更惨烈——所有你曾尝试“律”掉的东西,会因为“被压抑”而瞬间开始“变本加厉”。

 

那句话是对的——“You are what you think you are.” 这并不意味着说你可以做白日梦——并不会仅仅因为你认为你是爱因斯坦,你就真的是爱因斯坦。所以,我常常把这句话稍加修改之后送给学生:“You are what you truely believe you are”——因为,人通常会真诚相信现实。

 

走出浮躁的泥沼:关于技术与工作

我觉得,技术与工作最理想的结合状态是,自己能学习到新的技术,这些技术也能应用到工作中;工作的内容又不那么枯燥,都那么具有挑战性。

程序员的工作首先应该是富有挑战性的

程序员的工作与赚钱

我们出去工作,说到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赚钱。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赚钱,而丢弃自己的信仰。

因为在开源人的眼里——无论是开源软件还是开源硬件,开源就象信仰一样,无需证明

同样的,对程序员而言,你可以选择研究技术,也可以选择赚钱。 但是以赚钱的心态去做程序员,那么你也许会品尝不到技术的很多快乐。程序员是一个职业,一个专业的职业,那么作为一个程序员应该有一个专业上的目标,赚多 少钱和程序员的专业素养没有关系,你可以把赚多少钱开宝马作为人生的目标,但是你作为程序员的目标不应该是赚钱。可以这么说,现在行业内的程序员很多都不 是真正的程序员,对那些做着程序员工作的代码工人来说,程序员只是一个混口饭吃的工作而已,那么工作的目的就是赚钱,盯着钱看就没什么不对了。人生目标和 自己的专业目标分不清楚,难怪哪头都讨不到好。专业和职业是两码事,专业关注的是你做事的能力,职业关系的是你在公司的职位,这个东西理不清楚就只能是两 头不讨好。真正的程序员应该是个热爱技术的Geek,喜欢创造与挑战,享受技术带来的喜悦与创造带来的成就感,而非不断编写着一遍又一遍重复code的码 农。

作为程序员应该追求的是自己专业素养上的提升,作为一个职员应该向着高薪努力,当然有的程序员自己又是老板,比如康盛创想的戴志康 ,那么作为老板又有另外的追求了。我觉得作为一个程序员,在一个程序员的社区里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专业而不是在这里大谈程序员怎么怎么赚不到钱

 

开发者 发展 3 veda原型 解决浮躁的泥沼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dqxu/p/4915023.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