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教育时代”论坛——http://www.wtyzy.net
时评
滑稽的校规
重庆某重点大学女学生李某因与同校男生发生性关系怀孕,被检查身体的校医院医告密。学校强令李某的男友张某写出他与李某发生性关系的时间、地点和次数,然后以“品行恶劣,道德败坏”为由,根据校规勒令李某和张某退学。李某和张某以学校侵犯其隐私权为由,将学校告上法庭。
——侵犯学生权利
符合法定婚龄的年轻教师可以结婚,但学生不准;学生考试抄袭要开除或留校察看,但教师考试舞弊或抄袭他人文章却通常无人问罪。即使被媒体揭露后处分也是很轻,几乎从来见不到被开除的。这样不公平的校规,学生不可能心服口服,也只可能阳奉阴违。
学校不是菜园门
为防止中小学生楼梯拥挤出现伤亡事故,湖北、福建等省教育厅日前转发教育部通知:允许中小学生上课时间上厕所,同时可适当错开放学时间。通知还要求学校保障楼道、楼梯的照明,加高、加固楼道栏杆与楼道扶手,增加厕所蹲位,禁止上课拖堂,农村中小学的校舍改造和建设尽量建平房。
为赚大钱、娶美女读书就很卑劣吗?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不少腐败现象,有良知的人们往往因此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如果我们不想做寡廉鲜耻之徒有想过一种适于人道的生活,我们就必须有突出的一技之长,让雇佣我们的单位离不开我们。为此我们就必须努力读书,做到比那些德行不如我们的人更优秀。
“考证热”与大学信任危机
国外一般没人关心毕业生的成绩单,但他们却很看重推荐人个人的评价和介绍。这一点在中国殊不可行,因为中国人在这方面的信用大概受太多的人情因素困扰,所以基本靠不住。
生命的价值等于一枚硬币?
2002年3月13日中国儿童画报第一版《一枚硬币》一文写道:一个小学生冒着生命危险从车轮下抢出一枚一毛硬币,因为他不愿让车轮压过硬币上面的国徽,于是赢得了警察的敬礼和路人钦佩的目光。
一个孩子第一次“抢救国徽”的故事虽然是成年人替他编出来的,但第二次“抢救国徽”或类似的事件就无需别人代劳了。就算真正是为了国徽不让车轮压着罢,成人也应该告诉孩子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而不是勇敢的行为。
——少年人精神可嘉,成年人道德可疑
借读的滋味不好受
北京市解散“打工子弟学校”不止一次了,因为这些学校的校舍和师资基本上都不合格。但是由于几乎所有的民工都付不起贵族学校的学费,通常解散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是迫使这些孩子成为文盲,要么是迫使这些孩子与父母骨肉分离回老家去上学。这是民工们不能接受的两难抉择,所以窝棚一样的“打工子弟学校”总是像抗日战争中的难民学校一样,不断地在打游击,顽强地生存着。
更糟糕的是北京市要求“在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孩子,街道或乡镇应责成其家长将孩子送回原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这是对民工及其子女权利的公然侵犯,还有什么事情比未成年子女要求跟父母住在一起更天经地义的吗?
数字游戏
那些习惯歌功颂德的人们常常就是从众多的官方统计数据中这样摘取一两项作为他们歌功颂德的依据,而这也造成了大多数国民对政府统计数据的不信任。
家庭教育“合同”
不只是跟孩子“签约”,更是为家庭“立法”。
民办教育(非公立教育):营利与不营利之间
市场经济的前提:承认个人在不妨碍他人与社会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是合法的。
发展教育是利国利民的事业,为什么要禁止人们投身于利国利民的事业的同时赚钱呢?一个法制国家只应该禁止人们通过非法行为赚钱,不应该禁止人们通过有益于他人与社会的行为赚钱。我们不要简单地把“营利”与“不营利”对立起来,也不要忘记了两者共同的前提:鼓励人们通过有益于他人与社会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惩戒的艺术(患严而患不公)
学生打、杀老师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纠集社会上的流氓到学校来打老师,这主要是个社会治安问题;另一种使用暴力反抗老师的殴打,或因为种种原因用暴力报复老师,这与社会秩序关系不大。
孩子,如果在该打的时候没有打,到了不能打的年龄却被当中打了,事后还找不到地方讲道理。打孩子是要讲究艺术的。
是独生子女病还是排名之罪
一方面是家长强烈要求排名,要孩子考高分;一方面是国家规定不准排名,但中考、高考仍以考分论成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如此剧烈地冲撞,老师和学生都有些无所适从。
凭兴趣而学习的,是天才;为功利而学习,是人才;被强迫学习的,是庸才;无论如何都不学习,是蠢材。由于天才总是极少数,我们不得不寄希望于出更多的人才,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来使孩子为了荣誉而学习。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奴才,也同样不需要更多的蠢材。
问题不在与考试本身,而在于考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考试。我相信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越来越多的考试——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的多样化,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个中道理,跟以多样化的小排名取代综合性的大排名,是完全一样的。
在目前腐败现象普遍存在的形势下反对考试,简直就是要在中国彻底消灭公平竞争,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将丧失最后一线希望!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看“人间地狱”这个词语就再也不是夸张了。
杀母事件引发的深思
教育有问题,但不是教育问题。
谁不紧跟最高领袖就反对谁,谁挑战现存秩序就消灭谁;历史可以随意篡改,真理是手握权柄者可以随意切割的豆腐,对待持不同观点的人恨不得斩尽杀绝。这跟三十年前那些出卖家长、殴打老师的奉旨造反者何其相似!虽然这只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的学校教育和我们的家庭教育不正在每日每时地、大批地造就着具有类似倾向的接班人么?
民主与专家治校(内行决定,外行监督)
刘燕文诉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案
民主并非简单地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它还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投票人或表决人对于提交他们讨论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而是投票行为或是表决行为必须是诚实的。
法院只是法律领域的专家,并不是科学、技术或其他领域的专家,它不是万能的。
大学生为啥不能结婚?——结婚的权力是自由权,谁也没把它当福利权。
1、市场导向与义务教育并不矛盾——基础教育不应以市场为导向
2、搬家要以孩子失学为代价?——政府垄断义务教育
3、聋哑英语何时退出历史舞台——为语文而语文
4、假文凭数量惊人说明了什么?
5、救救孩子!——教育心理学
6、师范是一种职业,而非专业
7、教育局才是乱收费的罪魁祸首
8、“就业指导”应该成为必修课吗?
9、义务教育是谁的义务?
我们的后代在这种权利、义务倒置的教育体制与媒体宣传下长大,教他们怎么分得清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什么是自己的义务?一个分不清自己权利与义务的人,如何成为法治社会的公民?
10、少年罪犯猛增的不只是英国
虐待孩子的悲剧已经使人们很难弄清刻毒地对待孩子与建设性的体罚之间的区别。在西方社会,总是有人会使用体罚的,除非依靠法律的力量全面介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中。这已经在瑞典发生了,并且媒体似乎决心把这项立法引入美国。这对家庭来说将会是很糟糕的一天。虐待儿童的现象会增加而不是减少,因为被击败的父母们在对反抗行为没有任何适当的反应方式后会爆发。
11、专业选择与包办婚姻
攻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不但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还成为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起因。这种对于自己所“选”的专业的“从一而终”,与包办婚姻实在没有什么区别。
12、民工的孩子是不是人?
13、身体不好不让毕业
学校以后还敢不敢招收体弱或残疾的学生?如果招了不让他们毕业,那跟不招又有什么区别?有些残疾学生学业优秀、品行高洁都超过其他学生,为什么不让他们毕业?这样下去中国就是有一万个华罗根的胚子,也要给这样的教育制度报销得一个都不剩。
德智体,各有其特点,不能在德育、体育问题上照搬智育的评价方法。体育应当考察参与的过程,智育着重考试学习的结果,德育评价的则是难以把握的内心世界。
14、大学应该开家长会吗?
要求大学与家长联手对学生严加看管会导致教育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学费增加、家长负担加重,而且这样做还极其有害于学生的自由发展,谁愿意承担这个代价?
那些主张大学应该开家长会的人根据同样的理由,是不是会主张用人单位也应该开家长会?如果是这样,那么独生子女岂不成了永远长不大的一代?如果是这样,父母过世了他们怎么办?
15、小学入学要测智商?
测智商事件的发生说明了就近入学改革的破产。正是因为大量家长通过关系和贿赂把孩子的户口迁往过去的重点校所在社区,导致这些学校招生压力太大,才产生了测智商这一比过去的考试竞争更坏的做法。就近入学根本消除不了重点校。只有公平的资源配置才能消除重点校与普通校的差别。
16、学生“自愿”放弃参加中考的权利?
实际上现在中小学所背的许多黑锅,如乱收费啦,向学生销售商品啦,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啦,也都是教育局逼出来的。教育局总是一方面逼学校干缺德的事,另一方面又发文件责令学校停止干这些缺德的事。所以要解决中小学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首先要取消教育局在各中小学之间分配资源可厚此薄彼的权利。
17、环保事业的希望在于隐瞒事实?
曾被初一语文教材选用近十年的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在新版教材中不见了踪影,最主要的原因是文中提到“熊皮手套”有悖于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观念。因为环保原因撤下的课文还有《难老泉》——“这里矗立着多少厂矿的烟囱,浓烟弥漫,告诉人们新兴工业是多么发达。”;《猎户》——有打老虎的情节。
18、《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19、中考比高考还激烈
20、录取通知书满天飞
这是高等教育过度膨胀的、教育经费头重脚轻的恶果。高等教育的过度膨胀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低水平的、不负责任的所为民办大学,另一方面正在形成“谁考上了普高谁就有极大的机会上大学”的局面,从而使义务教育不发达地区有限的生源都走向普高,导致中专、中技、中职学校缺乏考生。
论战
弱智还是无耻?
“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对在校大学生犯罪“放宽尺度”
正:1、“大学生犯罪人才可惜论”
2、“留校察看有利于教育改造论”
3、“发达国家经验论”
4、起诉后被取消学籍,属于“一事再罚”
反:1、区别对待,产生歧视
(1)“名人精子库”,培养“希特勒”
(2)不公平对待,易导致社会动乱,重复“文革”错误
2、犯罪心理——减弱刑法的震慑作用
(1)道德自律
(2)对法律的恐惧
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还是“严进宽出”
这是教育界和新闻界联合制造的伪命题。一些头脑或别有用心的教育学者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中国高等教育模式概括为“严进宽出”, 把计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模式概括为“宽进严出”,新闻界因为迷信这些伪权威而对这一“发现”大肆宣扬,于是就形成了这两种所谓“对立”的高等教育模式。
标准——绝对标准、相对标准、软标准、硬标准
“严进宽出”的公立高校
“宽进宽出”的民办高等院校
“宽进严出”的自学考试
观点:1.“严出”是高等院校对社会的义务
2.“学分制”下“严进”是保证高校教育质量接近“严出”的唯一办法
3.中国国情决定高等院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必须“严进”
吃饭重要,还是受教育重要?
如果某个儿童死活不肯去上学或根本不适合上学怎么办?强行把他们扭送到学校吗?这跟监禁有什么区别?还有像大发明家爱迪生那样的天才儿童,在这种做法下其不要被彻底葬送?如果家长没有钱送子女上学怎么办?让他们忍饥挨饿或露天席地送子女上学吗?受教育比活命更重要吗?即使政府认为应该这样,这能够强制执行吗?无论是对这种赤贫家庭的父母罚款或是监禁,都只能使这样的家庭更加贫穷,更加无力送子女上学!
学校作为义务人的代表者居然可以通过法院强制权利人和他(她)的法定代理人破财上学,这种事情的发生,而且被传媒大肆宣传,充分说明了国人法制观念的淡薄和权利义务观念的错位,也充分暴露出传统文化在我国的衰落。
区分三种不同的受教育权
(1) 亲属法上的受教育权的义务主体是父母或监护人,权利主体是未成年人;
(2) 义务教育法上的受教育权的义务主体是国家,权利主体是未成年人,代儿童主张权利的是父母或监护人;
(3) 上大学、读研究生的受教育权是一种平等权。
我们既然不能以公民享有担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全力为由,主张政府官员越来越多;我们也就不能以受教育权为由,主张大学生、研究生越来越多。
学校代理学生向家长主张受教育权,就像商店代理儿童向家长主张吃零食权(儿童受抚养权中包含“多餐少食”的权利,“多餐”包括三餐和零食)一样荒唐可笑。
亲属会议或监护会议——由每个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成年兄姐构成,任意成员都有权就父母或监护人不尽义务的行为召开亲属会议,少数服从多数作出决定后,父母或监护人必须遵守,否则可请求法院强制执行。
学券制——把义务教育的费用以学券的形式按人头给适龄儿童的父母,(只有学校能拿教育券换现金)通过学生父母不分地点、不分公私的自由择校来促进学校之间的平等竞争。
与其强制父母送子女上学,不如在救济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和尽快消除城乡隔离上下功夫。
杂谈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人才教育
潜能教育
孩子的民主生活会
从第二次评比开始,孩子们已经学会压制别人抬高自己;从第四次评议开始,他们又学会了相互拉拢、相互妥协、互相贿赂。成人社会里进行了几十年的从“批评和自我批评”到“表扬和自我表扬”的悲喜剧,就这样以闪电战的速度在儿童世界里重演了一遍。
宿舍宪法
属于个人自由的事项,是不已经有民主来解决的。
你认为作弊对吗?
根据教条主义看法,当然是不对的。但是那么多人作弊,被抓住的又有几个?被抓住了受到处分的又有几个?受了处分后实际上没有拿到学位的又有几个?还有人靠作弊评上了奖学金呢!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作弊就不对?十个作弊的人当中,抓出来的也就是一两个。就像是赌博,输的可能性极小,为什么不赌一赌呢?
变色眼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善辞令喜恭维的先生请客。第一位客人坐车来的,主人说:“阔气阔气。”第二位客人骑马来的,主人说:“威风威风。”第三位客人走路来的,主人说:“清闲清闲。”第四位客人爬过来的,主人说:“稳当稳当。”
承诺制——“我承诺今后菜里没有苍蝇”
看来,中国人已经没有什么好颂扬的了,以至对于一个拿了货宣称他要付钱的人,尽管他到底付不付钱还不知道,也要颂扬一番。
株连、监视、告密、行贿、撒大谎
实习、打工与报酬请求权
方法热
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你抱怨私营机构不公,就像二男追一女的失败者抱怨女子不公一样。
评职称的问题不在“一刀切”,而是用什么“刀”合适。
一个那么多人认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民族,怎么能说“道德枷锁”太重?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weetyu/p/4954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