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我的大学之路---《大学之路》读后感

时间:2015-11-13 19:05:16      阅读:616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最近,我阅读了吴军老师的新作《大学之路》。在这套书中,作者以女儿选大学为“契机”,系统性地研究了欧美的许多世界级顶尖大学,并亲自陪同女儿走访了一些知名院校。一如既往地,作者以流畅的文笔、优美的语言,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卫斯理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及周边环境、建筑风格、学科特色、申请条件等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初出茅庐的职场新手,抑或是工作多年的职场老手,均能从此书中获得在漫长学习道路上的一些启发。

吴军老师认为,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四个角色。首先,他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第二,它是一个研究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而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读完此书之后,我不禁回想起了自己的大学四年的时光。。。。。。

我大学的专业为通信工程,整个专业一共有130个学生(后来报到的时候,有一个人没有来,因此实际上最开始的就读人数只有129个),按照每个学生的姓氏的第一个字母进行升序排列来编排学号,我的学号是126号。学校将我们分为两个班,前65号为通信一班,剩下的为通信二班(很明显,我是通信二班的)。

接下来,大学的学习生活正式开始了。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学习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电路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英语》等。由于没有学长学姐的指路,老师除了上课之外几乎总处于“消失”状态,加之在进入大学之前除了认真读书不会别的,因此我在大一这一年的生活可以看作是高中生活的延续。每天早早地起床去晨跑(学校规定,大一新生必须参加晨跑,且有最少次数限定),然后吃完早饭去上课。在没有课的时候,我就会去图书馆或找一个教室安安静静地看书和学习。

高中的上课地点固定在一个教室,但大学却不一样,要看课表上面安排在哪里就到哪里去上课,所以,经常是这门课刚上完,大家就要匆匆忙忙地跑到另外一座教学楼的某个教室去上课。最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很早就到教室里面去占位置,担心坐不到前排而影响了听课的效果。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我这样做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靠后的位置,仿佛是离老师越远越好。我当时就在想,前面位置的听课效果明显要好些,为什么大家不想去坐呢?这个原因我至今未想明白。

基于“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大一这一年过得非常的快。两个学期的总评成绩也发布了,我位列专业第一名,其中高数上下册都得了满分,C语言课程得了99分。我也因此获得了我校的“三好学生”一等奖学金。对于这个成绩,很多同学都感到非常的惊讶,纷纷跑来问我是怎么学的。实际上,我的学习方法非常的简单,甚至有点“笨”。

学习高数的方法是这样的:在上课之前,我先把课上要学习的内容预习一遍,将没有看明白的地方勾划出来;在课堂上,我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当然是坐在前排),对于之前勾划过的地方,我会打起200%的精神重点关注;在课下,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我将教材后面的习题一个不落地做了出来,并将解题步骤写到了纸质的笔记本上。对于某些自己想不到解题方法的难题,我会记录下来,等上课的时候去问老师。很多人都认为在大学里面,要学好一门课程,需要很多的参考书,其实这没有必要,将一本书学透就已经足够了。

C语言的学习方法与高数的学习方法有所不同,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不停地上机练习。当时,限于条件限制,我没有自己的电脑,只有在上机课上我才有练手和调试程序的机会。为了利用好上机课的“宝贵”时间,我是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将自己在课下编写的程序写到纸上,上课的时候便带过去。等将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之后,我便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这样一堂课下来,比起那些毫无意识和准备的同学来说,我要多调试好几个程序,这样长期下来,差别就比较的明显了。有时,我觉得,很多人都想要寻找一些学习的技巧,以为这样可以省时省力,但我觉得一些原始的、古老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做笔记、多练习、勤动手等)反而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大二学年的课程非常的多,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些课程非常的难,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我来说,因为大一的时候将数学基础打牢了,同时做到了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下总结练习,所以学起来也还是比较的轻松。

在大二下的时候,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每天上完课,我便用电脑来阅读老师的课件、编写程序和文档。即使有了电脑,图书馆和自习室也还是我常去的地方。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在大二这一年,那就是我参加了“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并获得了C类(非英语专业本科类)的二等奖,是我们专业唯一一位获奖的。对于英语的学习,从进入大学以来,我一直没有松懈过。在大一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人早上在学校的草坪上面读英语,于是自己也坚持每天早上抽半个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去读英语,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大四毕业。为了考英语四六级,我还专门订阅了一份英语周报,并将上面的每篇文章都阅读了好几遍,同时将上面的每道练习题都做了。也正因为当时的学习密度较大,我在大一下学期就通过了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在大二上学期就通过了全国英语六级考试。

大二这一年也就这样匆匆地过去了,我继续蝉联本专业的第一名,又一次获得了我校的“三好学生”一等奖学金。

大三这一年,大家明显要比前两年忙了很多。很多同学都开始为毕业作打算了,有出去实习的、有考各种证的、有到处咨询准备考研的、有狂看书准备参加补考的,当然还是有整天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大三上学期的课程是大学四年最多且最难的,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据结构》、《微机原理》等。为了把这些课程学好,我几乎每天都是晚上12点左右才睡觉,早上六点多钟就起床了。除了上课之外,其他时候要不在实验室,要不在图书馆,要不就在电脑前面。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生活虽然是苦了点,但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也许是为了方便大家考研,大三下的课程就少了很多。那个时候,在校园的任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有关考研的东西。包括墙上贴的、学生手里拿的,甚至每个人口中所谈论的,几乎都与考研有关。考研似乎成了改变学生命运的不二法宝。

在学习之余,我也去听了一些有关考研的讲座,对于要不要考研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我分析了一下自身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个人喜欢研究一些有一定深度的东西,对于研究有热情;其次,我比较“坐得住”,也就是科学研究里面的“耐得住寂寞”;再次,只要我能够考上公费的研究生,也不会花费家里的钱。此外,整个考研的过程也能够很好地锻炼一个人的性情,至少能够成为若干年之后的一个“美好回忆”。我将自己准备考研的想法给家人说了,他们也没有说什么(其实他们也不懂),只是说让我自己看着办吧。因此,我也加入了“考研大军”,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就专心复习考研。

和其他很多人一开始就报各种辅导班、买各种复习资料不同,我制定的复习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将基础再打牢,也就是将考研涉及到的基础课程(如高数、线性代数、专业相关课程等)重新温习一遍,争取做到对各种基本概念非常熟悉;第二步,为每个考研科目买一到两本经典的复习教材,慢慢啃,反复阅读,力争将书中的所有知识点吃透;第三步,到考研的冲刺阶段,适当参加几个短期的培训,了解最新的考研动态,做到对考研这场“大战役”心中有数。

在大三下学期,学校还发生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那就是被评为国家的“211”工程大学,是海南省的唯一一所国家级重点大学。至此之后,海南大学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的录取分数线从二本变成了一本。为在校的想要考研的学生带来的最大好处之一便是学校具备了保研的资格。

在学校被评为“211”工程大学之前,如果一个学生想要读研,那么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参考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而被评为“211”工程大学之后(也就是我们大三下半学年),学校第一次拿到了保研的名额,全校一共有120人。这样,本科前三年成绩靠前的学生就有了免试读研的可能。

经过班主任老师的推荐及自己的些许努力,我最终成功保研到了南邮,并在那里度过了三年的美好的时光。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还被授予了“优秀毕业生”的称号。

相比《大学之路》里面那些名校,我的大学之路“单调”了很多:

首先,我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专业课的学习上,没有参加任何一个学生社团,过的是近乎于“苦行僧”似的生活。而欧美大部分名校都强调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耶鲁大学的学生甚至有一半的时间花在了课外活动上。

其次,我几乎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学习,身边缺乏一些良师益友的指导(或许是我没有认真去发掘)。大部分顶级名校都很关心学生的成长,里面的老师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再次,我学习的功利性比较强(我发现身边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的),学好某一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得高分,然后获取奖学金,根本没有考虑这门课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很多课程等考试完了,也就再也不会去碰了。到现在,我发现大学里面的课程,有95%以上都和我现在的工作不相关。

最后,在学校里面,我虽然一直在努力学习,但头脑中没有一个未来的发展蓝图,没有对未来进行详细的规划。本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原则,我“跌跌撞撞”地走到了现在,也不可避免地在学习的道路上走了一些弯路。

输在起点并不可怕,学习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时常更新我们的知识库,那么,我们一定是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大学之路》,一本可以为大家带来启发的好书,推荐给大家阅读。

技术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我的大学之路---《大学之路》读后感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zhouzhaoxiong1227/article/details/49820901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