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精简测试用例编写

时间:2015-11-19 09:38:46      阅读:139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大家都知道,测试用例的一个核心作用就覆盖测试需求,尽可能的减少漏测,同时提高测试效率。再细想想,这种核心作用的本质也就是一种“提醒”作用。

  你可能会说“对呀,本来就是这样的呀,没啥问题呀”。我也觉得这个本身没错,那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 问题在于时间和可执行性。
  话说,写用例、设计用例是需要时间的,而在追求速度的时代,似乎连这点时间都给不起。这不是我吹的,特别是互联网,大部分公司都采用敏捷开发模式,讲究快速,所以,时间往往是有限的,再加上很多公司对敏捷仅停留在概念阶段,以为“敏捷=快速”,把时间花在用例设计上简直就是一种浪费….这样一来,用来设计用例的时间有时候,真是少之又少。如果按传统方式,把用例写得很详细,各种前提条件,步骤,说明,预期结果,编写人,日期啥的,这个时间成本是很高的。
   再说可执行性。经常看到一些人写用例写得很认真,很详细、具体,把每一步的操作都写了,还有一些人一个用例下来,十几个步骤,包含了n个验证点。这种用 例的可执行性咋样呢?按我的经历来看,这种类型用例,在测试的时候,用例编写人自己都懒得看用例,完全是按自己的当前时间的想法来测试,而非用例编写人 呢?同样的,他也不会完全按照上面的步骤来执行,人嘛,都喜欢按自己的方式来做事,谁会看一下用例步骤,然后操作一下呢?所以,最后的结果是,用例文档就 是摆设,放在那里,没人看。
  怎么破?
  我的观点是:测试用例必须写,而且还要“精 炼”:能不写的尽量不写,能“简写”的尽量简写----“精简”的思维->简而言之,当前面的部分,已经起到了足够的提醒作用时,后面部分就可以不 写。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还给执行用例的人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有利于TA的成长。
技术分享
  思维导图编写用例为例:
  1.  一看用例名,就知道步骤及预期结果的,仅写用例名
  这里的用例名,也就是我们的测试点、需求验证点。
  这里对编写测试用例的人有个要求: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尽量做到划分合理,且见名知意。
  2.  仅看用例名,不能预知操作步骤的,还须把操作步骤写出来
  3.  仅看用例名,不能预知预期结果的,还须把预期结果写出来
  4.  预期结果、操作步骤有时候都可简写:直接以备注、说明、提醒点替代
  对比上面的,这样写可能会给人有点“乱”的感觉,但是换个思路想,
  这里实际是把预期结果、操作步骤当作是子验证点(即子用例),采用第一条规则,这里的子用例仅写了用例名,即提醒点,验证点。也就是说,这条用例是由一组子用例构成的。
  注:用例粒度可粗可细,结合时间成本考虑,做到合理的划分即可。
  5.  针对一些步骤比较复杂的用例,步骤和预期结果都要写出来。
  复杂情况下,一个用例包含多个操作步骤,这些操作步骤中,每个步骤可能都对应一个子测试点(预期结果)。如上,可以新增一个结点,填写预期结果,也可以和操作步骤写在同一个结点,以括号等不同方式进行区分,具体根据个人喜好或者大家达成共识的统一风格。
  6.  技巧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做些备注(可以是一些业务逻辑、规则、需求、预期结果等),让人看得更明白
  为了避免模块层级过多,可以不进行模块划分就不划分,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技巧,比如模块名称写成“大模块-子模块”的形式
7.  例子
技术分享
  有的人可能会想,我们可以写“通用用例”呀,对,这个似乎是可行的,但是我想说的是:
  1.     用例设计是根据需求来写的,这里的“通用”部分其实并不多,仅小部分,而且单独把某个“点”拿出来考虑,有点类似“断章取义”,意义不大。
  2.     所谓的通用用例,本质上看,也就是设计方法的体现,与其去“记忆”这些会变化的“通用”,还不如多想想你的用例设计里面,哪里体现了、到了这些设计方法。
  写在最后
  1、多去研究下产品,ui交互等,对产品有感觉,自然的不用需求说明,你也知道点击哪个功能会跳出啥结果。
  2、假如用Xmind编写用例,最好能合理的划分模块,然后每个画布放一个模块,具体操作如下,右键中心主题 -> 插入 -> 从主题创建新画布
技术分享
  如下,点击不同模块,展示不同模块的用例,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啥呢?假如一个画布存放所用用例,可能因为内存的原因,操作时会出现“卡顿”的现象,有时候还打不开文件,保存时也很耗时。
技术分享
  3、用例不仅编写者自己看,别人也要看的,所以不管咋写,一定要让人看得懂。
 
转载:http://www.51testing.com/html/42/n-3693042.html

精简测试用例编写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zhangyublogs/p/4976485.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