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git branch
没有参数,显示本地版本库中所有的本地分支名称。
当前检出分支的前面会有星号。
git branch newname
在当前检出分支上新建分支,名叫newname。
git checkout newname
检出分支,即切换到名叫newname的分支。
git checkout –b newname master
这个命令将上面两个命令合并:在master分支上创建分支newname分支并检出到该分支。
合并操作将两条或多条分支合并到一起,实际上有好几种分支合并方法,下面介绍主要的三种:
1.直接合并(straight merge):
把两条分支上的历史轨迹合并,交汇到一起。
比如要把dev分支上的所有东东合并到master分支:
首先先到master分支:git checkout master
然后把dev给合并过来:git merge dev
注意没参数的情况下merge是fast-forward的,即Git将master分支的指针直接移到dev的最前方。
换句话说,如果顺着一个分支走下去可以到达另一个分支的话,那么Git在合并两者时,只会简单移动指针,所以这种合并成为快进式(Fast-forward)。
2.压合合并(squashed commits):
将一条分支上的若干个提交条目压合成一个提交条目,提交到另一条分支的末梢。
把dev分支上的所有提交压合成主分支上的一个提交,即压合提交:
git checkout master
git merge --squash dev
此时,dev上的所有提交已经合并到当前工作区并暂存,但还没有作为一个提交,可以像其他提交一样,把这个改动提交到版本库中:
git commit –m “something from dev”
3.拣选合并(cherry-picking):
拣选另一条分支上的某个提交条目的改动带到当前分支上。
每一次提交都会产生一个全局唯一的提交名称,利用这个名称就可以进行拣选提交。
比如在dev上的某个提交叫:321d76f
把它合并到master中:
git checkout master
git cherry-pick 321d76f
要拣选多个提交,可以给git cherry-pick命令传递-n选项,比如:
git cherry-pick –n 321d76f
这样在拣选了这个改动之后,进行暂存而不立即提交,接着可以进行下一个拣选操作,一旦拣选完需要的各个提交,就可以一并提交。
当两条分支对同一个文件的同一个文本块进行了不同的修改,并试图合并时,Git不能自动合并的,称之为冲突(conflict)。解决冲突需要人工处理。
比如当前在master分支,想把dev分支merge过来,结果产生了一个冲突,打开文件内容可以看到这么一个冲突:
<<<<<<< HEAD test in master ======= test in dev >>>>>>> dev
<<<<<<<标记冲突开始,后面跟的是当前分支中的内容。
HEAD指向当前分支末梢的提交。
=======之后,>>>>>>>之前是要merge过来的另一条分支上的代码。
>>>>>>>之后的dev是该分支的名字。
对于简单的合并,手工编辑,然后去掉这些标记,最后像往常的提交一样先add再commit即可。
有些分支没有必要长期保存,比如分支中的代码已经打了标签并已发布,或者实验分支已经成功完成工作或中途废弃等等。
注意:打了标签的分支,Git在删除该分支时,从版本树起始到此标签间的全部历史轨迹均会保留,此时删除分支操作只是删除分支本身的名称,因此可以说该分支没有必要长期保存。
而在其他版本控制工具中,删除分支通常意味着删除分支上的所有历史轨迹,所以不能因为打了标签就认为其没有必要保存。
删除一个分支dev2:
git branch –d dev2
注意不能删除当前所在分支,需要转到别的分支上。
如果要删除的分支已经成功合并到当前分支,删除分支的操作会直接成功。
如果要删除的分支没有合并到当前所在分支,则会出现提示,如果确定无须合并而要直接删除,则执行命令:
git branch –D dev2
进行强删。
重命名分支:
git branch –m oldname newname
-m不会覆盖已有分支名称,即如果名为newname的分支已经存在,则会提示已经存在了。
如果改成-M就可以覆盖已有分支名称了,即会强制覆盖名为newname的分支,这种操作要谨慎。
《版本控制之道——使用Git》(Pragmatic Version Control Using Git)
Git分支管理策略: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2/07/git.html
Git Reference: http://gitref.org/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hansjorn/p/498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