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
从小时候看名侦探柯南开始,就想着如果拥有一款和柯南一样的眼镜,一点击就能查看各种消息,还能如同第一视角一般摄像拍照,并且定位目标的位置。也想要007中邦德使用的高科技手表,实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功能,那是多么的炫酷,一切在当时看似的不可能但是现在这一切都要慢慢成为现实,这些神奇的设备他们有一个新名字——可穿戴设备。
伴随科技的发展,各种天马行空的高科技产物已经映入眼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发展已经达到了各自的高峰期,而可穿戴设备或许将成为高科技电子消费行业新的领路者。
可穿戴设备指的是运用各类识别,传感,连接,储存等技术,将硬件设备整合到衣服上或者是制作成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
2013年谷歌公司推出Google Project Glass,标志着可穿戴设备时代的开始。于是苹果等公司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产品,例如苹果智能手表,周围已经有很多小伙伴表示未来将要入手。还有近日刚刚发布的TZOA,自称是世界首款可穿戴环境追踪器。它微小的圆形机身当中内置了各种传感器,可以检测空气质量、紫外线、湿度和温度。而360则推出了“360儿童卫士”手环,产品面向儿童群体,外形介于手环与手表之间,内置GPS芯片,家长仅要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一个软件,通过手机向手环发送一个命令就能知道孩子的位置,并能查找其某段时间内的行动轨迹。各大互联网,高科技公司在这个行业中纷纷投入各自手笔,报纸媒体也在关注这个热点,许多消费者都对其表示期待,甚至周围有的人已经用上了谷歌眼镜,可穿戴设备正如沫春风蓬勃的发展之中。
虽然各大厂商正兴致勃勃的研发新产品,但不可置否,这种设备在当前良好形势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刚刚进入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设备还是一种新鲜玩意儿,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种设备是否值得购买。换句话说,消费者此时对可穿戴设备没有十分清晰的认知,自己在生活中对某种功能的需求到底能持续多久。
事实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各种产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而可穿戴设备仅仅处于起步,并不是十分成熟,某些功能也不是很完善。而且高昂的价格也不是大部分人所能接受的,例如Google Project Glass在中关村就要卖出10000多人民币的高价。
对于各家公司所研发可穿戴设备和配套服务,要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建立长期用户。但不幸的是,目前许多可穿戴设备都有一个或多个缺陷,例如网络难以同步,容易出现故障,穿戴并不舒服,续航太短,诸如此类,都足以用户让用户面对这些新事物望而却步。就算购买了,也很可能在过了体验的新鲜期后就被用户塞进抽屉雪藏起来。而且习惯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可穿戴设备这种革命性的产品可能不是那么容易融入生活之中。
可穿戴设备还面临可能影响建康方面的质疑。
我们知道,手机等移动设备都会发出或多或少的辐射,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经常使用手机接听或拨打电话会影响大脑中的血糖水平。而将这种设备,例如智能眼镜经常性并且持久的佩戴,或许会成为一个建康隐患。
美国知名时装设计师Diane von Furstenberg谈及这款产品在设计方面的演变时表示:“起初谷歌眼镜是一款外观比较大的设备,但随后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成为目前这种能戴在人们头上的设备,但每一位佩戴者应该都不喜欢因为它而患上脑瘤。”她创立的DVF公司曾针对谷歌眼镜推出多款外形时尚的镜框。虽然谷歌眼镜研发团队称已将其射频辐射度降到人体能接受的“安全监管标准”范围之内,但目前我们并不知道长期射频辐射是否会对人体建康造成影响。虽然这种辐射还没有强大到像X射线那样能够改变分子的结构,但却能像微波炉一样产生一定热量,而这种热量是否安全目前尚无定论。
健康腕带厂商Fitbit在2014年初,就不得不因为一款新产品所采用的硅胶材质容易引发皮疹问题而将其召回。
不过各种新兴行业都是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可穿戴设备也不例外,挑战和质疑声或许只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想当年乔布斯发布第一部iphone时,由于其全触屏的革命性设计还受到了同行的嘲讽。发布第一个ipad时,被人们戏称为:不能打电话的大号iPhone。当7年后的今天,iphone俨然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手机,ipad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穿戴设备,这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一个很可能改变我们未来生活的产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克服了各种技术性难题后,以及各种新构思的加入下,可穿戴设备将更轻更薄,价格亲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和科幻电影一般酷炫。
二、
可穿戴设备,在维基百科中的定义为:“可穿戴於身上出外進行活動的微型電子裝置。”与大部分的发明创造相同,可穿戴设备的初始设计是被应用于科研、医学与军事领域,仅从定义上看,人造器官甚至也能算是可穿戴设备的一种。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可穿戴设备正逐渐走向普通大众,而正因如此,其所蕴含的商业价值也开始被各大公司察觉。
首先来盘点一下几类已经与即将上市的可穿戴设备:
①watch类。主要代表为Apple watch 与MOTO 360等,Apple watch由于还未上市不做评价。以MOTO 360 为例,首先其外观在The Verge上获得了9.0的高分,其次它所搭载的Andriod Wear使得它对于适配设备的要求极低,但是依然在续航能力上存在问题,摆脱不了一天一充的命运,这也是watch类设备需要克服的一大问题。
②shoe类。此类设备的核心是其中搭载的监测芯片,代表为adidas的micoach芯片与nike的hyperdunk 芯片,其主要功能是对运动进行监测,并将信息传输到移动设备如手机、ipod上进行处理。此类设备主要针对的是运动爱好者,并且提供了简单的信息处理与分析功能。
③glass类。此类设备的代表为google glass。该类设备的科技感与未来感较强,能够提供的功能也更多,亦或说更符合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现在该类设备还存在许多稳定性、精确性之类的问题,并且高昂的价格更是其普及化致命的弱点(谷歌眼镜的价格高达1500美元)。
从上述盘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现行可穿戴设备的几个缺点:
1、价格昂贵。Google Glass售价高达1500美元;Nike+ FuelBand SE售价为149美元;阿迪达斯即将推出的安卓系统智能手表售价399美元。
2、电池续航时间短。普通的智能手表电池使用时间在24小时左右,如果开启更多功能耗电量会增加,这样使用者不得不每天充两次电才能正常使用。
3、不能独立使用或功能不全。很多智能手表的功能需要搭载手机才能够使用。
当然,也有部分公司意识到了这些缺点,并且推出了一些“简易”可穿戴设备,即只针对某一样功能设计的可穿戴设备,小米手环、bong2手环就是这系列设备的代表产品。该系列产品价格低廉(小米手环¥79),续航时间长(bong2续航达一年),当然依然需要智能设备来获取其信息。此类设备仅能收集使用者最基本的活动信息,但是已经足够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也是目前环境下普及率最高的可穿戴设备。
2012年因谷歌眼镜的亮相,被称作“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在智能手机的创新空间逐步收窄和市场增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终端产业下一个热点已被市场广泛认同。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与类别必将与时俱进。然而有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最为重要的便是隐私问题。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增强,可穿戴设备强化了这种依赖性,当到处印刻着健康指数、行为习惯、生活偏好和工作履历痕迹的时候,个人隐私泄露的危险大大增加。可以获得的个人数据量越多,其中的隐私信息量就越大。只要拥有了足够多的数据,我们甚至可能发现有关于一个人的一切。我们知道,互联网将每时每刻都释放出海量数据,无论是围绕企业销售,还是个人的消费习惯,身份特征等等,都变成了以各种形式存储的数据。大量数据背后隐藏着大量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尤其是通过数据整合、分析与挖掘,其所表现出的数据整合与控制力量已经远超以往。
可穿戴设备并不能完全算是一种新生事物,它更像一种对于传统事物的升级与智能化,手表到智能手表、眼镜到智能眼镜、运动鞋到智能运动鞋,随着互联网的进步,它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正如智能手机在这十年内的飞速发展一样。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够像Tony·Stark一样拥有自己的suit呢。
参考资料:
三、
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
1.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定义
智能可穿戴设备,就是将移动设备的部分功能融入传统的穿戴式物品,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甚至于智能的服装,鞋子等。可穿戴设备可以协助人们管理时间,对健康进行监控,又或者可以解放人的双手,减少使用者的工作量。在可穿戴设备飞速发展的将来,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以及功能也将变得更加地丰富。
2.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历史
上世纪70、80年代,为了在赌场作弊,一些发明家制作出了一些最早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而后,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始不断的发展。下面就简单的介绍几个历史中的可穿戴设备。
1961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Edward Thorp在他的赌博指南中写道,他成功地用自己制作的可穿戴计算机在轮盘赌博中作弊。
1972年,Keith Taft发明了一款用脚趾头操作的可穿戴设备,用来在“二十一点”中作弊。
1975年,世界上首款手腕计算机Pulsar在1975年年末发布。
1987年,首款数字助听器问世。
1994年,Steve Mann制作了一款头戴式摄像头,并将头像上传到网络。
2000年,首款蓝牙耳机问世。
2006年,耐克和苹果联合推出了Nike+iPod,一款允许用户将自己的运动同步到iPod当中的运动套件。
2012年,Pebble智能手表在Kickstarter上筹得了1000万美金。
2014年,谷歌眼镜,三星智能手表的推出,苹果的iWatch以及其它许多可穿戴设备也是呼之欲出,国内企业在可穿戴设备方面同样也是不甘人后。总之,2014年是可穿戴设备蓬勃发展的一年。
1.软硬件方面的挑战
电池的续航能力不足。当前的锂电池续航能力不够,普通智能手机可能连续使用几个小时就要充一次电,而可穿戴设备即使不如智能手机耗电,但也可能一周左右就要充一次电。用户对手机续航能力的容忍不一定能同样对可穿戴设备产生。
硬件价格昂贵。若要能够迅速普及可穿戴设备,那么现在的价格明显偏贵,谷歌眼镜售价1500美元,其它可穿戴设备也比一般的智能手机昂贵。
2.用户方面的挑战
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可穿戴设备产生的数据大多涉及用户隐私,同样也涉及到用户周围人隐私,用户就职部门的数据安全。若无法保证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可穿戴设备可能成为黑客和间谍窃取信息的入口,或者佩戴者会因为安全问题被拒绝进入工作场所。
用户的体验问题。一位从未佩戴过眼镜的用户是否会习惯与佩戴智能眼镜,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其它可穿戴设备上。而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
虽然可穿戴设备依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续航能力,数据安全,用户隐私等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但是真正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才刚出现没多久,在发展的初期,面临问题是正常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更大的研发资金的投入,硬件成本,隐私安全等问题也会逐渐的解决。而对于用户习惯来说,我们现在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习惯不也是逐渐养成的吗?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且智能可穿戴设备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时间管理、事务管理更加便捷,身体健康的监测也更加及时有效,并且对于数据的浏览也更加便捷,甚至于不用动手就可以查找到有效的数据(智能眼镜)。可以想象,人类的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将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四、
关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
自从2012年谷歌眼镜的作为一个新型产品的退出,可穿戴设备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她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被认为是一件划时代的产品,对于已经接近饱和的智能手机,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市场上都受到了各种科技公司,产品分析人员和急需新事物刺激的用户的关注。随着产品的逐渐推出,这种可穿戴设备出现了行情被看好,但市场却不温不火的发展问题。
仔细分析如今的市场上的产品,不管是谷歌推出的谷歌眼镜,还是其他移动产品公司推出的类似产品,可穿戴设备的实际功能更多的集中在健康,运动,医疗和地理信息等方面,这种功能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我们都了解一个能迅速被大众接受并使用的产品需要具有使用的普遍性。像是已经推出就迅速发展的智能手机,例如IPone系列产品,它就是以人人都携带移动手机这个普遍性上,革新了移动手机的功能,并改变了用户使用手机的习惯,使得人们接受了移动上网这种新的使用功能。而让我们反过来在看现在的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人群和他们的使用习惯,他们可能是一些科技爱好者,对新出现的新产品充满好奇而去购买使用一种可穿戴设备,当新鲜感过去之后,这些可穿戴设备并无法进入他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之中;或者使用者是运动爱好者,他们使用可穿戴设备为了更好的监测自己每天的运动习惯和效果;再或者使用者是有特殊健康监测需求的医疗工作者或者患者,他们需要实时监测病人或者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做出相应的医护措施手段。通过这些使用人群的身份性质或是使用习惯我们可以看出,可穿戴设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说是随时使用的设备。所以可穿戴设备若想在发展上有所进步,需要的可能是在功能上或者使用人群上的扩展。
其实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就是如同智能手机之于非智能手机那样,以已经发展较为完善使用人群广的智能手机的基础上发展可穿戴设备,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对智能手机的可穿戴化的延展,也可以将其看做是可穿戴设备加入类似智能手机功能的功能化扩展。在这两种产品的结合的开始,也许我们无法做到将其完全融合,但是我们可以先尝试将这两种设备的部分功能相连。例如可以将在谷歌眼镜上所拍摄的照片视频同步链接到智能手机上进行处理;将分布在鞋上的设备采集每天的运动信息发送到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智能手机上,分析每天的运动量和运动效果;通过手腕上的腕带测量实时的身体状况信息,在相应的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来监控自身的健康状况;实际上这些功能的相连正是如今的可穿戴设备正在应用的,我们需要的是将越来越多分设备处理的功能合并为一个设备上的处理。或者像是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我们也可以移植到可移动设备上,例如我们可以将语音控制代替触屏控制;我们可以将需要可视化的屏幕显示移植到可穿戴的眼镜上,甚至我们都可以将需要夹在鼻梁上的眼镜用隐形眼镜的方式来代替;我们可以将芯片的更小或者利用网络大数据多机处理的技术使得我们穿戴的装备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而并不仅仅是数据的收集和传输。
从另一个方面想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我们可以将这种穿戴的设备做的更加精细,更能够融入我们的生活,使得他看起来不那么突兀。
我们可以将穿戴设备的技术与衣服的材料相结合,在我们有能力做出更加微型的设备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我们的衣物上分布上设备的采集点或者是输出点:例如腋下的采集点我们可以实时监控人体的体温;心脏位置的采集带点我们可以监测人体的心率;再或者我们可以将这种采集点和输出点融合,实时监控人体各个部位的体温,并在体温较低的部位输出热源,体温较高的部位吸收热源,也许这种技术的产生会改变人们在不同季节穿不同厚度衣物的习惯。
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可穿戴设备与城市信息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穿在身上的设备记录今天所到达过的地方的一些信息,像是一个城区到另一个城区所花的时间,将其共享可以帮做更多的人做出出行的决策;你在某一家餐厅的停留等待时间,分析出实时客流量和等待时间,共享信息,让需要寻找一家餐厅用餐但十分着急的其他用户做出更加有效的决策;或者是共享你在一家超市等待排队的时间,使得超市的管理人员增加或者减少收银员的人数。可穿戴设备的信息收集能力比起智能手机更加精细更加有效,这也可以作为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说完了发展,我们再来看一看可穿戴设备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要知道可穿戴设备和我们平时的工作设备有着很大的区别,权且先不说功能上的区别,首先,可穿戴设备,顾名思义是贴近我们身体的一种存在,想像一下那些冰冷的电子设备贴近我们的身体,第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他们带来的辐射问题。我们都知道手机带来的辐射问题,专家总是说不要把手机放在我们的枕头边。那你想过没有,谷歌眼镜可是一直带在我们的头上,辐射问题可想而知。据一家外媒报道,加入谷歌眼镜探险者项目的巴雷特,首次出现头痛是在佩戴谷歌眼镜的第一个星期,当时他全天无论去哪都戴着谷歌眼镜,不断地使用眼镜拍照片、拍视频,并且搜索各种能想到的东西,但之后不久就出现了头痛的症状,刚开始他以为是疲劳所致,但四、五个星期之后,他头痛的状况变得更加严重,于是他断定头痛的症状是由佩戴谷歌眼镜引起的。这是限制可穿戴设备的普及的第一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健康问题。想像一下没有哪个人会牺牲自己的健康而去使用一款哪怕是功能各种强大的可穿戴设备,因为他不值得用头疼的代价用眼镜来收发邮件,也不值得用失去健康的代价来用眼镜完成一件可以用普通单反就能完成的功能。而且一般来说一旦最初体验高科技产品的新鲜感结束,就很难再对他感兴趣了。除了那些极客,我相信没有太多的人会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
如果你觉得健康不是什么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去尝试这样的高科技的话,那么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我是不会花上1.5万甚至更多的钱来尝试一个带在头上的照相机。你会说科技就是财富,那我想说这样的科技还不适合推广普及。我们再来看一下那些所谓的高科技所值的钱,谷歌眼镜就得花去我们1.5万甚至更多的钱来把玩;还有苹果刚刚发的那个apple watch,虽然具体的价格我们不知道,但是就像苹果公司这家公司的自我定位,可以知道其价格——便宜不了!你以为所有的公司可以像小米那么亲民,不过你要细看小米的那个所谓的手环,其功能单一,同样毫无创意的特点或许算不上是一件可穿戴设备,换个词,装饰品怎么样?我觉得带个金银手环会更好。Nike+ FuelBand SE售价为149美元;阿迪达斯即将推出的安卓系统智能手表售价399美元。如果你是月薪过万的各种蓝白领,可以忍受这样的价格,可是请不要忘了,这样的蓝白领可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么多工资可拿的,高科技要想普及价格问题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说完了健康和金钱这些和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产品自身的问题吧,可穿戴设备大多数都是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再顾名思义一下都是需要电的,你可以先想像一下你自己的智能手机,两天一充?我觉得两天一充的都是神人,大多数的一天一充,一天两充,更有甚者,两小时一充。再做个想象吧,你带着刚买的apple watch去和狐朋狗友去野营,准备行李的时候应该还得带上个砖头大小的充电宝吧,要不然你带个没电的手表去干什么?电池问题是个非常重要而且尚未解决的问题,买个手表天天充电,换句不好听的话花着一块劳力士的钱,每天还得到处找电源。如果你可以忍受每天给自己的手表充一次电,你可以忍受出门在外还得给自己的手表带一块硕大的移动电源,那好,我真的无话可说了。
再说一个功能问题,小米亲民是吧,手环才79是吧,那好,你买个手环什么用,你没有小米手机,带个手环真就成了装饰品了,这就是所谓的捆绑销售吧,我觉得这个词语没有用错。很多智能产品都得搭载手机才能使用,消费不禁就问,那还要他干嘛?没错,你说你做个产品,还得依赖另一个产品才能使用,真的是不方便啊!为什么还要这么大费周章呢?所以说功能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产品的核心问题,做这个产品的意义何在?
这样说来就有撤出了更多的问题,小米手环既然成了梗,那我们再拿他来举例,我记得没错的话,小米手环是没有屏幕的,没有产品怎么交互,知不知道用户体验是一个产品最终要义,那些随身佩戴的产品什么手环什么的,没有屏幕的话我觉的用户体验应该不会好,不能与产品直接交互的话,给人的感觉这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器,这就有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这些设备把我们的生活数据化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这样做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还有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以后用这么多的设备,那么个人信息的泄漏几率也就会增加,今天你的手表丢了,明天你的眼镜不见了,鞋子应该不会丢....在对网络如此依赖的今天我们的信息越来越多,跟我们利益相关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你的行为习惯,生活轨迹都和你的这些设备息息相关,我们现在甚至可以利用网络知道某个人的一切,某某某,你今天走了多少步,某某某,你今天都去了那些地方...我想一个正常的人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轨迹的,可是不得不说,当科技愈来愈发达的时候,你方便的时候看的什么杂志别人都会知道。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事物的出现总归需要时间去被人适应,并被人改进。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些可穿戴设备带给我们的便利,更多的是要去考虑他们所带来的问题,并想尽各种办法去改进,去升级。不得不说的是,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发明手机还不嫌够,还要将手机与我们的身体结合起来,我想在不久的将来,问题被解决,优点还被很好的保留下来,那样的话,可穿戴设备会更好的造福我们,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五、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者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上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基于软件的支持,通过数据交互和云端交互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会让我们对生活的感知有极大的进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穿戴设备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自从2012年谷歌眼镜问世以来,可穿戴设备在这个智能时代打开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各个企业也发现了这个商机紧跟其后,所以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开发仍然处于上升期,市场也处于空闲状态。
在今年的中国家电博览会上,可穿戴设备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再加上iwatch、咕咚手环、小米手环等等一系列可穿戴设备的发布,让可穿戴设备不断的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可穿戴设备开始逐渐的引领科技潮流呢。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几年中,智能手机几乎统治了全世界,但是接下来会是什么样的东西能接替智能手机来继续带领潮流前进呢,随着可穿戴设备的不断涌现,它也开始慢慢确立自己的地位。被人们最为熟知的应该就是只能眼镜和只能手表了,在许多电影比如《钢铁侠》中,智能眼镜和手表经常在电影荧幕上大放光彩,替主角们解决许多麻烦的问题。在生活中,可穿戴设备又有怎样精彩的表现呢?一、可穿戴设备的体积一般是比较小的,携带起来非常的方便,在智能手机屏幕越来越大的今天,小巧玲珑的体积让人们增添了对它的喜爱。而且手表、眼镜、戒指等等可穿戴设备大都可作为装饰物,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时尚;二、智能手表搭载手机智能系统,与网络相连,可以轻松便捷的控制我们的智能手机,同步照片、音乐、邮件、短信等等,可穿戴设备取代了用户与智能手机之间的许多操作,让我们不用掏出手机就可以进行操作,更加方便了我们的工作生活。
三、现如今大批涌现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都开始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挂钩,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智能手环,价格比较亲民,佩戴方便,在大众健身时代中,记录运动数据已经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能,还有一些智能手环可以测量心率等数据,同时自带的蓝牙耳机也可以进行通话,在健身同时可以不错过工作。
可以说,可穿戴设备可以简化我们的生活,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是不是觉得十分想入手一个可穿戴设备呢?别急,可穿戴设备目前并不是那么成熟,虽然它具备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同样也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缺点。
可穿戴设备的技术目前才刚刚起步,并没有成熟,各大公司都在这个领域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在这个智能手机主宰的市场中寻求一个新的突破点,这也是为什么可穿戴设备众公司百花齐放,众说纷纭,却没有一家站出来成为领头人物的原因。而且根据调查来看,医疗方面的可穿戴设备在可穿戴设备的销售中还是占据大头的,也就是说生活方面的可穿戴设备还并不是那么的成熟,估计接下来几年这种状况还不会改变。所以相对于智能手机来说,智能可穿戴设备并不是那么的必需。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可穿戴设备的问题。身为可穿戴设备,体积小是它的优势,但是体积小的优势却会必然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续航问题,普通的手表可以带个几年才更换一次电池,但是配备了智能化系统的屏幕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24小时左右就要充一次电。想想吧,以后除了手机,每日一充又多了一个角色。再一个便是屏幕分辨率的问题,作为问世不久的可穿戴设备,屏幕尺寸和分辨率都相对偏低,我们的眼睛已经适应了长时间使用的智能手机的高清屏幕,再使用可穿戴设备时,屏幕的低分辨率可能不是我们所能接受的,屏幕尺寸过小也使用户不能获得最好的体验,无法像操作智能手机一样操作可穿戴设备,而且,由于开发时间过短,可穿戴设备上的第三方应用也不够好用、实用,这同样也会降低用户的体验。最后一个也是最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价格因素,这也是一块绊脚石,除了手环类的可穿戴设备价格偏低一些以外,智能手表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的价格动辄就要几千元,对于非必需品,一般的消费者是并不愿意掏钱来买的。还有就是被视为家常便饭的健康问题和隐私问题,这些在智能手机领域就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可穿戴设备中。
可穿戴设备虽然拥有上述的不足,但是它的发展是必然的,只是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钻研,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要想占领市场,除了技术方面的问题以外,各公司必须想办法解决用户方面的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用户行为习惯,让用户对可穿戴设备产生依赖性,让使用可穿戴设备成为人们的习惯。现在有许许多多的用户患有手机依赖症,生活中无法离开手机。若是人们无法对可穿戴设备产生依赖性,那么可穿戴设备总有一天会被淘汰。提高用户体验是永恒不变的目的,只有用户的体验上去了,才能真正的拥有市场,可穿戴设备也是如此。
可穿戴设备作为科技领域的新生儿,自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在各大公司和众多发烧友的努力下,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可穿戴设备自身具有很高的成长性,在不久的将来,可穿戴设备将会逐渐走向成熟,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我们将能像电影中那样使用上更加方便的可穿戴设备。
六、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条件也愈发的苛刻,与之出现就是可穿戴设备的应运而生。可穿戴设备,顾名思义就是可直接佩戴在身上或者直接植入人体的一种简单便捷的设备产品。而通过这些产品用户可以快速、高效的获得信息或者实现自己的目的。
可穿戴设备的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当时提出的创新技术,它把多媒体、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等高新技术嵌入人们的衣着配饰中,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在早期的时间,可穿戴设备只是作为高层次的消费世界,但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中国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也步入大众消费的领域,可穿戴设备成为大众品牌,可穿戴设备也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医疗卫生,信息娱乐,运动健康等,而且其产品也逐渐趋于多样、简单、高效。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体感控制等,其影响力甚为深远,带来的经济收益也甚为可观。
毫无意外,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与时俱进并愈演愈烈。首先,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发展,对于可穿戴设备的需求与应用将更为迫切。其次,由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领域越来越广阔,消费者将在更多的领域看到可穿戴设备进军市场,占领消费者的眼球。所以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而就我个人分析,可穿戴设备在未来的发展将表现为三个方面:高超的技术应用,新颖独特的形态,以及强大的功能领域。
在技术方面,相信会具有更加高超的技术来支持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就目前市面上的各种可穿戴设备来讲,其应用的技术已经很为强大了。但是就技术的发展而言,其只会趋于强大,它会到及一个你想象不到的境地。试想一下,十年前的你会见到体感可控技术吗?二十年的你会想到智能技术应用于电子领域吗?三十年前的人们会想到面部识别的回家方式吗?比尔·盖茨的家中是你想象不到的高科技的产物,这恐怕是你儿时的梦想吧。仅仅十几年的发展,技术已经实现了你所有的幻想。从谷歌智能眼镜的技术方面了解,微型投影仪、摄像头、音频骨传导、骨传导麦克风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使其一出场就迎接了大众的仰望,成功做到了高端技术的配置与应用,使得可穿戴设备在技术的方面有了新的台阶。技术的发展是你想象不到的速度,所以毋庸置疑以后可穿戴设备的技术将会持续快速的发展,更尖端的核心技术将会应用于可穿戴设备。
就功能而言,专业的操作与管理将更一步推进其功能的发展。现在的云计算与大数据都为可穿戴设备提供了强大的功能支持平台。光感检测,体感控制,微云的应用都是其功能的进一步强大。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将更将全球化,更将智能化,更将强大化。就形态而言,现在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总会顾此失彼,达不到美观、高效的目标。有了尖端强大的技术可能就忽略了其美观简洁的形态,追求了形态可能就忽略了强大技术的支持。这就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现在市场上小米开始逐步向可穿戴设备的领域进军,而他们这次的产品则在形态方面没有很突出的展现,只是追求了技术的应用。因此兼顾时尚的形态与尖端的技术,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程似锦。
机遇与挑战共生,发展前景的美好也会使得可穿戴设备面临更多的挑战。
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瓶颈。而就目前情况看来,我国的可穿戴设备在技术研发的领域出现风险。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瓶颈也将影响电子商品的发展,举个很简单的事实,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代表,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国产的手机产品在技术方面已经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一样的技术,不一样的包装。所以说,技术还是制约我国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市场的竞争也是制约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原因。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现在琳琅满目,国产的,进口的良莠不齐。相信我们都会发现,进口产品对于国产的冲击很是严峻。相对于国内的不靠谱技术,大多数的消费者更愿意相信进口的产品,毫无疑问也不可否认,进口的产品确实相较于国产的东西比较靠谱。这就是为什么苹果、三星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坚不可摧。要想突破,中国产品的技术要有一个质的飞跃了。
最后,对于科技产品的应用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隐私保护。可穿戴设备是个人的私有产品,那么相对而言,它的应用领域就更加的私人化。所以要想得到大众消费者的心,产品就必须保护消费者的隐私,与获得更好的发展。苹果的iPhone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特殊的接口与网络号,保证了用户的隐私权,所以iPhone在中国获得了强大的市场,奠定了其独挑一方的局面,成为国产品牌最可怕的竞争对手。可穿戴设备的隐私化较之于手机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要想在市场上占据领头的位置,可穿戴设备就要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隐私,在尖端技术的引领下,更好的维护消费者的隐私,这样就会赢得更大的市场,获得更丰厚的回报。
可穿戴设备在以后的时代将会是人们更加关心的高科技产品。因为技术的平台是不断地提高的,而人们对于功能的追求又是贪婪的,相信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发展的同时不忘提高更大的市场,维护消费者的权利,那么我想可穿戴设备的前途一片光明。
七、
从2013年开始,一场关于新型智能设备的革命便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可穿戴设备一下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词。随着谷歌眼镜的上市,各大电子科技巨头也纷纷开始生产属于自己的可穿戴设备,比如Pebble的智能手表,咕咚手环,Geak ring戒指,Smart wallit钱包,还有康康血压仪,睿仁医疗生产的体温计等多种智能可穿戴设备.而且投资也很看好这一领域,预计市场规模增长率在100%以上.那么,到底什么是可穿戴设备?
对于可穿戴设备,绝大多数的人都能想起的谷歌眼镜,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网上冲浪,处理文字和电子邮件.它的外观造型是一款眼镜,依靠一个摄像头拍摄,一个成像器可以在眼前形成一个虚拟的屏幕通过一系列手指动作可以完成操作,也可以进行人机语音交流.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试用了谷歌眼镜的人表示有些分散注意力.而且,谷歌眼镜是否会对人的视力造成影响也有很多的人表示担心.对于功能方面,谷歌眼镜在很多方面是和智能手一致,但是其功能远不如智能手机强大.并且其续航能力并达不到可以持续佩戴一整天的宣传效果.其他智能设备也存在类似于谷歌眼镜的以上几个问题.
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可穿戴智能设备?纵观手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移动电子产品一代一代的更新换代,历经几个世纪.从手摇电话到bb机到大哥大到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黑白屏手机,到彩屏智能手机.手机不断的升级用户体验,丰富功能,融合各种电子设备的功能,照相,mp3,看视频,上网,现在的手机已经和一台小的电脑没有什么区别.手机的存在无疑成为了可穿戴智能设备现在最大的门槛.因为,如果可穿戴设备不能完全替代手机,那么我们要它何用?有谁会背了笔记本带了智能手机之后又带个智能手表再加一个智能眼镜么?当然只仅仅是从功能上进行分析.
我们还需要智能穿戴设备带给我们什么好处?既然要穿在身上,就一定会有一种装饰品的价值存在其中.那么,可穿戴设备的美观与否又会成为可穿戴设备的又一大挑战.如何能让一个产品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又能美观时尚小巧方便呢?这不仅仅是对科技产品的外观的挑战,更是对基层硬件设施的挑战.比如说一款智能手表.人们对于它的期望,首先它是一个美观大方的手表,在不用其他功能的时候,首先要可以清晰的读出时间.对于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并不容易达到.因为各种名牌手表个高大上设计已经让人们对手表的审美提高到了一个近乎苛刻的地步.那么智能手表如何在这一点上有所立足呢?科技感十足的高清屏幕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高清屏幕上可以显示各种精美的界面.配合简单大方的表带就可以完成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屏幕又不能太大,重量也不能像智能机一样,不然会有佩戴的不舒适感.但是又如何在减少重量的同时又完成各个功能呢?这就是可穿戴设备所面临的的又一大挑战.
由国外各大电子产品企业领头的可穿戴设备狂潮,对于中国科技产品企业的发展是机遇还是挑战呢?可以说,挑战大于机遇.中国国内的基础设备行业与国外巨头还有很大差距.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很依赖于外国大企业.就拿手机操作系统来收,现在广泛使用的是谷歌公司的安卓系统和苹果公司的IOS.从实力上已经分出了明显的差距.但是随着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日益兴起,中国各大科技公司也开始布局可穿戴设备领域。2013年以来,包括百度、盛大、奇虎360等均在可穿戴设备上有所行动。百度建立了自有可穿戴设备品牌“dulife”、推出BoomBand智能手环、MUMU血压仪、Latin智能体质测量仪等产品,可帮助用户建立初步的人体健康模型,通过收集用户运动、睡眠等精神状态;血压、血脂等体表特征;脂肪、骨骼、肌肉含量等身体成分,在云端进行聚合与分析,为用户输出较为专业的健康报告和服务,如塑身指导、饮食习惯改造,运动促进,睡眠改善等等,为中国老百姓开启真正的超智能健康生活。
360推出“360儿童卫士”手环,产品面向儿童群体,外形介于手环与手表之间。该手环产品内置GPS芯片具有定位功能,家长需要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一个软件,通过手机向手环发送一个命令就能知道孩子的位置,并能查找孩子某段时间内的行动轨迹。此外,盛大旗下果壳电子发布了两款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戒指GEAK魔戒与智能手表GEAKWatch。据预计中国的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具有高利润和可挖据空间大的特点.
然而,纵观IT相关产业的发展史,其实一直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所以智能硬件及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亦是无出其右。例如:从2012年Google I/O大会Google glass横空出世,惊艳全场,到现在开发者慢慢对其失去兴趣。这期间有很多原因,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还有就是出于安全相关的考虑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用户周围的朋友整日佩戴着Google glass,那么他就相当于无时无刻暴露在很多人的严密监控之下,如果此种方式被“有心人”用来谋取利益,那么用户的隐私安全将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我想估计没人能够忍受这种变态的生活方式的;其次,试想一下,对于一个并不需要配戴眼镜的人,叫他整日佩戴着Google glass,那么他的生活习惯会发生多大改变,且不说长期佩戴Google glass造成的对身体的严重伤害,就单单是一些细枝末节的生活习惯的改变,也会叫用户很头痛,例如你开车时如果戴了Google glass,那么你的人生安全可想而知;就目前而言,Google glass的功能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强大,给人一种鸡肋的感觉。我想这便是大量开发者及用户弃Google glass而去的原因吧。反观其它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例如,apple的iWatch则相较于Google glass而言,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个人觉得之所以这样很大程度上因该是apple和Google在开发产品时的出发点不同吧。
感觉apple iWatch的出发点完全是在用户,而Google glass的出发点更像是一群Hacker对高科技的追求以及引领潮流的向往吧。这里,我们简单的对比一下:
不得不承认,apple公司的产品一直都很人性化,很贴近用户的使用习惯,所以我也一直非常喜欢。就iWatch而言,它可以实现如接打电话、Siri 语音、信息、日历、地图等功能,通过手表可以调节iPhone 的GPS,而且它还能够记录佩戴者的体形状况以及心跳次数等数据。最重要的是它是可以同步到你的其它apple设备的,例如你的健康指数先关信息,收发邮件等信息可以完全同步到你的MacBook,iPad,iPhone,这样,对用户来说是非常好的习惯养成,大家也愿意为此改变。初次之外,iWatch还可以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对于用户而言,iWatch不仅是智能手表,它更是一款精美的装饰品,甚至说艺术品也不为过,因为一直以来apple 系列产品的精美做工便是吸引众人眼球。但是,反观Google glass,除了一些新奇的东西吸引眼球,待到热潮过后,便几乎没多少人使用。显而易见的,如果生活中你的朋友戴着Google glass,那么他的朋友势必尽最大努力与他保持距离的,所以这就用户而言便不愿Google glass了,其次,长时间佩戴Google glass给人感觉就像一个怪物,而并非起到装饰作用。所以,Google glass便慢慢被人们所疏远,甚至两年多时间过去了,Google glass并未发布正式版,也并未走入普通用户的生活。
所以,我觉得技术发展始终离不开他的初衷,那便是:改变人们的生活,而这种改变必须是向更好的方向努力,这种技术才能生存下去。从PC飞速发展时代的落幕,到移动互联网的如日中天,再到智能硬件及可穿戴设备次元的即将来临,都是如此。就我所关注的领域而言,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或许是未来可穿戴设备普及的最好突破口吧。从今年三月Android wear sdk preview发布,到Google I/O 大会,google发布Android L(android 5.0),以及material design设计语言。Google统一Android app,web app,Android TV,Android wear的目的已经是非常明确了。所以,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便依旧是在IOS及Android平台之间展开竞争。而它的应用范围是很广的,从医疗,学习,健身等等,可穿戴设备完全可以覆盖人们生活的每个地方。在不远之后,很多手机的功能便可以完全迁移到智能手表上,例如收发邮件,对移动支付的支持。所以在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有很大的机遇,不可避免的也有很大的挑战,拥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或者团队完全可以在此领域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就机遇而言,未来,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创收空间,所以国内互联网公司,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品牌产品,例如小米,360.试想一下,倘若在不远的将来可穿戴设备仅仅在医疗领域普及,也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就我国而言,人口基数巨大,而且慢慢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其中的机遇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收益与风险并存这是不争的事实。可穿戴设备发展同样具有很多瓶颈。例如:可穿戴设备一般要依附于手机而不能独立使用,而且功能目前并不够强大,可以使用的功能聊聊无几。除此之外,目前可穿戴设备售价一般都很昂贵,一般售价都在200美元左右,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昂贵的。还有最致命的的就是电池的续航能力,以Google glass为例,它并不能像宣传的那样使用一整天。所以一样的种种缺陷会严重制约着可穿戴设备的大踏步发展与普及。但是,这也同样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也就是说倘若一个团队在以上问题的攻坚中有了巨大的突破,并且成功的垄断了该领域,那么他们便能够在可穿戴设备的市场中分得一块很大的蛋糕,并占尽先机。正如浪潮之巅中帝国的兴起与衰落,每一个时代的来临总会有一些伟大的公司兴起,也会有一些曾经很伟大的公司衰落。在即将全面来临新的互联网时代,机遇与风险并存,在可穿戴设备发展中能够以最快速度突破技术瓶颈,并获得用户的团队或者公司必然会在这个新时代中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八、
目录: 一:论文研究背景
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状况
三: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挑战
一:论文研究背景:
从2013年起,可穿戴设备逐渐进入人们的眼球,并成为当年10大科技之一,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发展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可穿戴设备是延续性地穿戴在人体上,具备先进的电路系统、无线联网及独立处理能力的终端设备,其具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可长期穿戴和智能化。然而很多人对其功能和发展状况并不了解,同时可穿戴设备由于各大公司的重视获得了多元化的发展,并成为当今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产品之一,但其由于高成本等因素面临的挑战也不言而喻,本文基于上述情况对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挑战一一叙述。
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状况:
2014年是可穿戴设备火热发展的一年,整个行业趋势也越来越贴近可穿戴领域。三星、苹果等知名大公司都相继推出了智能可穿戴设备,还有一些小企业更是推出不少,包括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等。
下面是可穿戴设备的一些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
1、可穿戴技术将在2015年为商界领袖创造穿衣新时代;
2、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将围绕可穿戴设备带来的“效率时间”进行重组,所谓“效率时间”是指可穿戴设备一天当中提升人们工作和生活效率的时间段。
3、虚拟现实技术和显示器的创新,将催生新一代数码商店,让零售商消除空间限制和高昂租金。
4、自动化家居系统将把“极客”改造成品质人士,显著改善用户科技体验;
5、未来12个月内出生的孩子上学之后,学校都会把编程作为算术和识字并列的核心科目。
目前较受欢迎的应用是娱乐和社交,而较快进入商用的功能是健身、医疗及健康监测。娱乐和社交领域的典型产品包括google/百度智能眼镜、sony/三星/果壳智能手表等,医疗领域,可穿戴式设备主要包括脉搏血氧仪、葡萄糖监测、心电图(ECG)、助听器、药物输送等类型产品,目前主要功能进行一体化整合成为趋势,如三星智能手表同时也具备健康监测功能。
据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达到60%。
三: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挑战:
可穿戴设备市场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有很多的挑战等待设计和销售者解决。比如,每个人都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接近寿命结束的产品可获得性。许多设计者采用智能手机市场的元件,而这些元件的寿命周期约为18个月。
其次,是融资问题,有了好的创意之后还要有资金的支持,因为很多相应设备的价格普遍都不低,需要较大的投入和风险的承担,也因此在销售方面也面临与之对应的挑战,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对于普通收入群体而言,花费高昂的价格购买此类高科技产品还不太现实,因此降低成本价格、使其更贴近人们生活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另外,由于和智能手机有相似之处,该领域的发展受到不小的挑战,很多消费者习惯掌中机,并且很多可穿戴设备能完成的功能智能手机也能完成,那对于大多消费者而言,为何再单独购买一款类似功能的设备呢?因此,怎样使可穿戴设备更加方便更加与众不同也是一个挑战。
九、
可穿戴设备在近几年才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随着科技不断的提升,让便携的穿戴设备成为可能,相信以后也会逐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
可穿戴设备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智能手机派:作为移动设备的功能补充,须与智能手机等设备配合使用。 综合智能派:这些设备虽然也需要与手机相连,可是功能更加强大,独立性更强。 人体健康检测派:今天走了多少步?睡眠状况是否良好?运动时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是这些设备专长。人体健康干预派:此类产品的作用是对人体进行直接的干预,已达到改善人体现状的效果。
如今可穿戴设备可谓五花八门,从之前的智能手表到现在智能耳环,手环,戒指,头盔,指套甚至鞋底都出来了可穿戴设备。由此可见,可穿戴设备的前景还是很好的,种类多且新颖。智能的可穿戴设备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之处。
比如说智能指套,可以通过简单的两指操作,即可轻松获取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器上面有两个按钮,可用来设定显示单位,纪录并储存量测数据、计算容积及面积等。
智能投影手表,它可以投影到手掌、桌子或墙上,甚至还能够预测未来。它背后通过算法来分析网络和个人的海量数据,然后给出一个预测判断,让用户能自如应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件。
可穿戴相机:穿戴的便携相机是近两年越来越流行的可穿戴设备之一。最近纽约的一家新晋科技公司推出了一款可穿戴相机,不仅有出色的防护性能,针对运动而设计,而且外观设计也是其一大亮点。
目前,可穿戴设备面临很多挑战。主要有价格昂贵。Google Glass售价高达1500美元;阿迪达斯即将推出的安卓系统智能手表售价399美元。不过随着
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相信未来可穿戴设备的价格一定会不断下降的。
电池续航时间短。普通的智能手表电池使用时间在24小时左右,如果开启更多功能耗电量会增加,这样使用者不得不每天充两次电才能正常使用。这样的话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的顾虑,购买的可能下降很多。这也是可穿戴设备制造商该考虑该改善的地方。
不能独立使用或功能不全。主要针对与智能手机相关的智能手表。很多智能手表的功能需要搭载手机才能够使用,这样有限单调的功能恐怕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还有一点最主要的是可穿戴设备十分新颖、技术含量高,对大众来说很难全盘接受。很多人对可穿戴设备不是很了解,对可穿戴设备的购买有所顾忌,有待于日后的普及。
当然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目前很多新出的可穿戴设备都克服了以上的问题。比如已经研制出可待机一年的智能手环,无疑克服了电池续航短的问题。百度、腾讯、三星、苹果等巨头涉足了可穿戴设备市场,除科技公司的产品外,其他资本市场介入新兴的可穿戴设备公司也不在少数,资本市场的簇拥也为可穿戴设备市场提供了生长的血液。不过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面临诸多挑战。可穿戴设备可能只是未来服务的一个初级阶段,以后会发生什么演变也无法预料。
十、
国外目前已经发售或者正在发售的穿戴式设备有google glass、sony 的SmartWatch MN2、Jawbone UP24、NIKE +、三星的Galaxy Gear等产品,其他的厂商,也都有在穿戴设备上的研究。
国内呢,随着果壳、咕咚、映趣等厂家的产品发布、一些大的厂家也开始投入这一波穿戴式设备的浪潮。对与国内的发展前景,我保持观望态度,原因有三:一是国内的生态不完善。二三线城市智能手机支持蓝牙4.0的不多,人们的观念还需要引导。二是山寨手机厂商开始转型,一些低价质次的产品将会大量进入市场,一方面能加快人们对穿戴产品的理解,一方面也有可能做烂这个市场。三是产品定位的问题,功能同质化严重。
在现阶段,业界其实还没有把这个东西的想的很透彻,因为这个方向发展的时间还很短。以云计算为例,最早从SUN提出“网格计算”开始,到现在已经很长的时间了,结果也就基本在“云桌面”和“短时间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这两个点上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商用。所以我觉得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的机会其实就在于这个行业还不成熟。一个成熟的行业,方方面面都有若干个寡头实际上处于共同垄断的地位,那么机会其实就不大了。
而要把这种机会落实到具体的产品上,目前纷纷推出的各种穿戴式设备,例如可以计算运动量的手环,可以操作智能手机的手表,都是作为目前其他设备的一种延伸,这是一种对“可穿戴式设备”的理解,即把它当成传感器,这种情况下,重点在于穿戴式设备背后的服务。
现在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更多在于尝鲜,即使是最简单的手环,也很少有人乐意天天带着,因为缺乏让我长久使用的理由。现在手环类产品的功能还是太弱了,还没有脱离计步器的范畴,人每天摄入的卡路里还是需要手工输入,用户要做的事太多,还无法充分体现可穿戴的优势。
可穿戴设备更多还在于是信息采集的工具,但一个产品真正的功能不在于采集,而在于获得服务。现在很多人看好是因为它对身体数据的采集方面,如果说通讯,我觉得更多的是手机的异化,不算什么新功能。而对于身体数据的采集受限于采集元件的发展,这些元件的精确性和小型化并非朝夕能够解决(不要跟我说监测心率,这东西实在没啥用)。而针对这些设备所提供的服务现在看来还没有做得特别好,能让大众用户有购买冲动的。个人不太赞同用身体数据来做社交,如果说分享运动的荣耀感的话……你可以先看下身边有多少人能坚持吧……这不是个大众的东西。
手环其实并不是很高科技的东西,能看心率、血压的手表其实也出现有些年头了,突破暂未发现。如果对硬件并不擅长,不妨从服务入手看看。
而就设备硬件本身来说我认为一款成熟的智能穿戴设备应该具有感知、连接、智慧这三个元素
感知:感知是指通过设备内置的各种传感器,把用户的身体特征或者环境特征数字化。准确、持续的感知是实现连接和智慧的基础,也是一款可穿戴设备要实现的起码功能,能否实现准确的感知比较依赖于上游芯片商,创业者本身也可以通过优化算法提供感知准确率。
连接:连接就是把前端传感器收集的信息跟互联网和云端相连。随着WiFi、Zigbee、低功耗蓝牙技术、NFC等技术的发展,连接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可为不同的使用场景选择不同的技术。
智慧:智慧,就是说设备感知到的数据,连接至互联网后,通过云端的大数据处理技术,能够返回给用户有价值的服务,这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竞争力。用户需要的不是数据,每天走了多少步,心率是多少对于用户是没有价值的,用户需要的是建立在数据之上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可穿戴设备,都还只能实现感知和连接这一步,甚至连感知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只能称之为互联网硬件,还谈不上智能硬件。从PC到手机,硬件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成为我们身体的延伸,可穿戴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有才会吸引Google、高通、英特尔、三星、索尼、HTC、华为等众多巨头在这个领域大量投入。
除了以上两个传统方面之外,也不能忽略了另外一种可穿戴式设备的方向,看看我们现在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子,头上戴的帽子,雨天遮的伞,我们依赖这些“设备”完成保暖、遮风挡雨,抵挡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摧残,这说明单独的设备本身也能够独立地给人带来舒适感,我觉得这也是可穿戴式设备一个很好的方向,目前这类设备的商用版本更多的是采用侵入式方式工作,例如给你植入芯片,给你注射一个什么东东,也正是因为这种侵入式造成了很大的抵触或者不方便,如果能够把这方面做好,我相信这也是可穿戴式设备一个很大的机会。
十一、
日前,苹果发布了Apple Watch,被视为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的救星。在智能手表和可穿戴设备市场,苹果扮演的是一个后进者的角色,而其所要面对的是来自三星、索尼以及摩托罗拉等企业的多重挑战。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进军可穿戴设备市场,这其中就包括苹果和三星这样的移动设备制造业巨头。可穿戴设备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愈发白热化,而市场参与者却忘了反思这一市场是否有足够消费者的问题。事实上,记录体形以及心跳等数据的设备之中已经有智能健身腕带之辈,而智能手机则能够完成其他腕带无法完成的任务。有人认为,Apple Watch的出现也许重新定义了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就像iphone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的市场一样。
那么话说回来,何为可穿戴设备?查询官方定义可知,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可穿戴设备代表的不只是新科技时代的到来,它也代表着大数据服务的全面开炮。苹果也是最近才联系IBM开展针对企业客户的大数据服务,能够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大数据服务或许只有Apple Watch的健康应用。此外,目前大数据领域信息采集,数据交易,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成熟度还远远不足以形成市场。所以说,目前可穿戴设备还只是刚刚起步,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强大的体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仅仅是个概念而已。
可穿戴设备到底有没有发展价值?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日前只有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之类功能比较狭窄的可穿戴设备,但人类对其的定义早已在各种科幻片中体现出来。每次观赏各类科幻片时,对其中表现出来的高科技产品,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这便是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如果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可穿戴设备才有让众多人群投入身心的价值。
目前来说,google公司开发了google眼镜,Android Wear;百度开发了百度眼镜,咕咚手环,并计划开发智能汽车产品;而阿里巴巴则借助其阿里云平台,与家电企业合作布局智能家居;小米开发了智能手环,并投资了iHealth,凯立德等多家硬件创业公司,两个月花掉将近74亿。从近几年开始,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似乎迈上正轨。我们喜闻乐见在未来的十几年内会迎来可穿戴设备的飞速发展。
可穿戴设备,作为一种科技时代的代表,人人都想要,但是,人人都要的起吗?这便是目前来说遇到的最大的挑战。Google glass售价¥14999,Apple Watch售价$349。在这种价位上,如果你不是发烧友,如果你不是土豪,那你完全没有买它的必要。可穿戴设备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和现实的衔接没有很大,它不是一种必需品,只是对人类生活改善的一种附属品。如果再加上昂贵的价位,真正想要购置可穿戴设备的人群是极少的,毕竟支撑可穿戴设备发展下来的是消费者,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做一些用处不大的,耗时耗财耗人力的事情的话,这样必定是一条不归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无论我们多么展望美好的未来,如果不想方设法改善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体验,这条路必定会走得越来越窄。
毋庸置疑,可穿戴设备是科技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生活水平的节节攀升,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要求也与日倍增。除了在价格方面还有需要发展的空间外,可穿戴技术仍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诸如电池续航能力不强,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应用,难以寻找突破口,设备自身定位的局限性等等。这些问题在如今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上大部分都能反映出来,便造成了产品功能不够完善,加个高居不下,只满足了部分人的猎奇心理但并没有成为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原因。不得不说,要顺利地走下去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是必然的,但是其面对的挑战却是更多。
可穿戴技术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也是值得我们为之不断奋斗的,这绝对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也是一条难以坚持下去的道路。它的平台很广泛,也拥有绝佳的市场前景,但是,交给我们,以及为之而努力的开发和设计人员的任务也是同样的艰巨。但愿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我们一路前行,一起张开双臂迎接可穿戴设备的到来,让我们生活在电影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活力与健康。
可穿戴技术的时代即将到来,执掌欢呼,这是科技的时代。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anf/p/507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