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apktool的作用
安卓应用apk文件不仅仅是包含有resource和编译的java代码的zip文件,如果你尝试用解压工具(如好压)解压后,你将会获得classes.dex和resource.arsc等文件。但这些文件对我们来说一无用处。你可以尝试打开AndroidManifest.xml:
如果我们有了apktool:输入apktool d testapp.apk
再打开AndroidManifest.xml:
除了这些,我们还获得了该apk的其他有用资源。
二.apktool命令相关选项(options)说明
1.概要
使用:apktool
(1)-version,--version
查看apktool版本号。
(2)-v,--verbose
使用apktool命令时输出详细内容,该参数必须作为第一个参数。
(3)-q,--quiet
隐藏输出(quiet output),即输出是不显示详细信息,该参数必须作为第一个参数。
(4)-advance,--advances
输出更详细的信息。
2.反编译(decode)
使用:apktool d testapp.apk
(1)--api
产生smail文件的api等级。(??)
(2)-b,--no-debug-info
阻止baksmail写出debug信息。
(3)-d,--debug
在debug模式下decode apk。
(4)--debug-line-prefix
在debug模式下decode时,smali中有行号前缀。
(5)-f,--force
强制删除目标目录,如在再次decode时,删除已经存在的文件夹。强制覆盖存在。
(6)--keep-broken-res
如果存在类似这样的错误:Invalid Config Flags Detected. Dropping Resouerces…,如果加上该选项,则仍然能够通过decode,但需要手动修改文件夹中报错的问题。
(7)-m,--match-original
尽量去保持跟原文件一致或接近,但不能够重新编译打包(rebuild)。
(8)-o,--output <dir>
apk反编译后输出到指定目录
(9)-p,--frame-path <dir>
指定framework文件储存的位置。
(10)-r,--no-res
阻止反编译resource,不修改resources.arsc,若仅仅修改java(smail),建议使用该选项。
(11)-s,--no-src
阻止dex文件分割,在build时仅仅移动classes.dex,若需要快速打包,建议使用该选项。
(12)-t,--frame-tag <TAG>
给生成的framework文件打上标识。
2.编译(rebuild)
使用:apktool b apptest
(1)-a,--aapt
从特殊的位置load appt,不在依赖path。
(2)-c,--copy-original
复制原始的AndroidManifest.xml 和 META-INF文件到apk,可用于保持签名。
(3)-d,--debug
在debug模式下打包。
(4)-f,--force-all
在打包时重写已经存在的文件,强制覆盖。
(5)-o,-output <file>
输出apk的位置和名字。
(6)-p,--frame-path <dir>
保存framework文件到指定目录。
三.重要补充
1.framework文件
一般来说,在用apktool反编译前不需要做其他任何事情,然而又写厂商,如小米,htc,三星等,定制了framework文件并且他们在系统应用中使用了这些文件,因此,为了能够正常反编译这些apk,则必须拷贝反编译apk依赖framework文件。
如,我们尝试编译小米桌面的MiuiHome.apk,将会得到如下错误。
使用:apktool if/install-framework <framework.apk>
再次尝试反编译MiuiHome.apk
2.签名问题
使用apktool b testapp –o out\testapp.apk,不出意外程序就会编译成功,单编译生成的testapp.apk并没有签名,还不能安装测试。一般情况下,保持原始签名不变,使用-c选项来保持。否则就要使用其他的签名工具来对apk签名了,如signapk.jar,auto-sign等。
META-INF包含apk的签名,使用-c/--copy-original来保持签名,使用原始的AndroidManifest.xml文件。但是如果修改AndroidManifest.xml文件,签名也就丢失了。就要重新对其签名。
参考文献:
apktool官网:http://ibotpeaches.github.io/Apktool/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mliangchen/p/5084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