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畅销书《异类》中,提到过一种“一万小时理论”,大意是说:一项技能想要达到世界顶级水平,需要至少练习10000小时。
这是什么概念呢?一周工作五天,一天工作8小时,春节国庆依旧放假,如此五年下来,也不过一万小时而已。
然而,你一天能认真学习一项技能哪怕两个小时吗?
有人说,我不需要做到世界顶级水平啊,能活学活用、能超过80%的人我就知足了。我一个旱鸭子,目标是会游泳,不是成为宁泽涛嘛。(毕竟,成为他还得整容)这样,需要多长时间?
周刊君告诉你,方法得当的话,只需要20个小时。
今天,我们就从解构、模仿和教学三个方面,讲讲快速学习的技巧。
解构这项技能找到“最少必要知识”
“如果说我擅长一门艺术,那就是解构那些能把我吓个半死的东西。”
——蒂姆·菲利斯
说这话的人是谁呢?想给他冠一个称呼还真不容易。
他有六块腹肌,精通散打和流镝马(日本的一种马上射箭术),会说数种语言,出版过三本畅销书,创立了跨国公司,还在阿根廷拿过世界探戈锦标赛的冠军。
菲利斯将自己的方法总结为DSSS:
Deconstruction(解构)
Selection(选择)
Sequencing(排序)
Stakes(下注)
我们今天先来看看解构与选择。
所谓解构,就是将目标技能分解成最小的可学习单元。为什么那些做菜App可以让一个手无烹饪之力的人做出一道道相当可口的菜肴?关键就是它们按照最小可学习单元一步步地教啊。
要是像张无忌学医那样,“御阴阳五行之变,视寒暑燥湿风五候,应伤者喜怒忧思恐五情下药”,换谁谁不懵?
学习流镝马时的蒂姆·菲利斯
所谓选择,就是找出那20%最重要的、能实现80%成果的单元,或者说找出自己的学习目标——我打算将这项技能学到何种地步。前面解构得越细致,在这一步就越容易看清楚什么才是那20%。
菲利斯在学习探戈时就发现,世界冠军的表演中,常常出现某种滑步技巧,于是他请教名师、下了不少功夫专攻这种技巧,练了五个多月就拿了个世界冠军。
再举个栗子:
如何快速习得东北话?
最重要的20%:
平翘舌不分:跟你说(suō)个事儿(sìr)呗。
把阳平读成去声表示强调:“别(biè)吃了,还(hài)没吃饱啊!”“我没(mèi)吃啊。”
声母r一律换成声母y,没声母的发音加声母n:不让(yàng)人(yén)钓鱼,咋安(nān)排呢?
韵母o换成e:破(pè)破烂烂、磨(mè)磨叽叽。
音调要低,尤其是阴平,普通话里是高平调,东北话里是低平调,这一点没法用文字举例,只能多读读“大哥(*)”“买貂(*)”之类的词自己悟。
你是不是已经试着读了好几遍?相比之下,“刚刚的”“可劲儿造”“膈应”等固定表达虽然充满了东北风味,却无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能算不重要的80%。
注意到了吗?在指出这20%之前,周刊君已经通过声母、韵母、声调将东北话解构得非常细致了,这样才会有“可学习单元”。
“最少”而且“必要”,锁定这两点,就能将一项技能尽快上手。
而一项技能一旦上手了,得到的正面反馈有助于你坚持下去,得到的负面反馈有助于你修正偏差,重复再重复,就会出奇迹。
没上手会发生什么,大家心里都有数。就像一本小说,读了一半,然后搁了一年一样,又要从头学起。
模仿行家不是临摹,而是“默”仿
我们都知道,技能习得需要模仿行家,所谓“取法乎上”是也。写诗要先读诗,写字要先临帖,下棋要先打谱,连写代码之前都要钻研大牛的代码。
可是,你真的知道该怎么模仿吗?
盯着看一遍,就算模仿了?照着抄一遍,就算模仿了?
非也非也,模仿的关键,在于“默”仿。
网红雕爷曾在一篇《如何三个月培养出好美工》中,提到一种通过模仿行家达到快速提升技能的方法,简而言之,步骤如下:
1. 找出心仪案例;
2. 拆解并做出模型;(至少半到一小时)
3. 凭记忆临摹;(直到山重水复、精疲力竭)
4. 对比找不足;(多问为什么)
5. 再次凭记忆临摹直到满意;
6. 周而复始一至五步。
拆解的那一步,与我们上文所说的解构类似,而这一节我们要强调的是——凭记忆临摹。
不凭着记忆去模仿,你就不明白自己其实还不明白,在别人手里闪着光芒的点点滴滴,在自己手里怎么就都成了垃圾……
但是没关系,知不足才能进步。
让我们看看本杰明·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
我看到了一本《旁观者》的第三卷,觉得这本书写得太棒了,有可能的话,我想模仿这种写法。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就挑选了其中的几篇文章,归纳出每段的大意,然后放到一边。几天以后,我不看原文,用自己的语言将原来的内容复述出来。然后,再把原文和复述的文稿进行对照,找出不足,订正错误。这时,我发现自己词汇贫乏。这就促使我不断去搜罗形式多样的同义词,并且记住它们,以便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它们。
有时,我还特意打乱文章的次序,几个星期之后,再来重新还原成篇。我这样做是为了学习如何谋篇布局。有时,我会自以为是地认为,在某些细节上,我的处理已经超过了原文,并因此而沾沾自喜。我心中涌起了无限渴望,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作家,并对此雄心勃勃。
——《富兰克林自传》
在做风筝实验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老爷子既是商人又是作家,还是政治家和物理学家了吧?人家也会快速学习。
做出模型/归纳大意,然后放在一旁等到自己“忘其形”。
然后默仿、对比、修改,循环往复,直到自己“得其意”。
齐白石老爷子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讲的就是“得意忘形”的事——凭记忆临摹,那才叫“学”。
通过教别人才能让自己学会
物理学家费曼,曾被一位大一学生问及某个颇为复杂的物理学问题。他打量了一下自己的听众之后说,会准备一场适合新生的演讲来解释这个问题。
然而,几天之后他沮丧地说:你知道吗,我做不到。我没办法把这个问题简化到大一新生可以理解的水平,这说明我自己也没搞懂。
后人从他的这种态度中,阐发出一套“费曼技巧”——通过教别人,让自己学会。
简而言之,分为四步:
选择一个你想要学习的理论,设想自己正在教授别人这个理论,对方对这个领域完全陌生;
讲到卡壳了,就去查找和复习资料,或者求助于师长前辈;
尽可能让自己的讲述通俗化,毕竟,你是在教学;
如此重复,直到没有难点为止。
你或许有过这种体验,一个自以为理解了的理论,给别人一讲,讲了个稀烂。
你或许听说过这种反驳方式,无论对方说什么,都问“然后呢”,然后呢,对方自己就卡壳了。
“以其昏昏”,永远不能“使人昭昭”。费曼技巧号称终极快速学习法,就是为了让人做到“真正明白”。
你给小朋友讲过白雪公主的故事吗?但你这辈子真的认真读过,甚至说复习过白雪公主的故事吗?那为什么不用复习就能讲一个故事,却不能讲一个理论?
或许故事简单,理论复杂,但根本原因在于,你掌握了故事的逻辑,而对理论却不一定——我们的大脑会忘记记忆碎片,却很难忘记逻辑。
费曼技巧,正是符合了我们大脑的认知规律——用最简单的材料,有结构(逻辑)地筑造起一座大厦,从混沌到有序,从骨架到血肉。
而且,费曼技巧从来不是等着那些你解决不了的漏洞、麻烦、问题找上门来,而是通过以教促学的方式,主动去找它们。
物理学家费曼也是一位优秀的邦戈鼓手
是不是觉得和上一节的默仿有几分神似?
这就对啦,其实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找到那最关键的20%。
这种找寻颇为吃力,因为它要求一个人走出心理舒适区,非常专注、主动地学习。
但毫无疑问,这种学习方式会很快速,会很扎实。
什么时候,你埋头钻研,一抬眼发现居然两个小时过去了——这叫“学”。
过去那种看十分钟书一看表,或是听十分钟课一看表的——顶多算“填”。
但愿上述快速学习法,能帮助你体验一段心流。
最后,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看起来不错,不妨试试:关闭页面,在脑海中梳理一遍本期内容,等半天过去,把它讲给你的小伙伴听。
然后,再打开这篇文章。
你懂的。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zxzxgyh/p/5107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