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记得初中那阵子,曾经追过明星,甚至美的标准也变成了他——恨不得所有的明星都是长的和他一样,唱的和他一样。除了他的歌,我几乎欣赏不了其他人的歌。
还记得差不多在那个年纪,曾经幻想过世界“大统”——我认为“大统”是达到“大同”,消弭纷争的有效方式。惭愧,后来知道希特勒也是这么想的。此乃后话,不提。
也几乎是那个时候,我不愿再做“出头鸟”,我相信“人多力量大”,我总愿意融在身边的“圈子”,不想显得自己不合群。
个性化,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中从来都没有得到特别的提倡,如果没有良师益友的及时提点,一定会让一部分人丧失掉本可成才的机会。
等到真正能体会个性化的重要时,我已经成程序员了(玩笑,纯属玩笑^_^)。
现在,我想严肃地告诉诸君:个性化永远是生命中弥足珍贵的一样东西。
读过一些哲学作品,但从来没有读奥勒留的《沉思录》这么亲切,这么舒爽。读曾国藩的传记,也没有读《曾国藩家书》来得立体形象。不喜欢穿越修仙的小说,却对很多“一家之言”兴趣备至。不喜欢出版社那些互相抄袭的书籍,而是对百度经验、私人博客情有独钟。
一篇文章,如果不是个性化的产物,终归是文字的堆砌;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思维,到底是失去灵魂的骨架。
个性化,说到底,就是从个人的角度对事物展开的一种务实的解读。
个性化有什么价值呢?
个性化对个人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一个人只要明白个体的特殊性,就不会有重走盖茨、马云之路而成富豪的幻想,才会专注于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同时,个性化也能让你不囿于己见,能够宽容地对待他人的观点,因为你知道“和而不同”再正常不过。
个性化也能够更高效地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什么某帝人口比我们少,创造的价值却比我们多呢?为什么帝都的学生即使没有学习的天分出了社会仍然能够混的很好呢?争取“人尽其才”,让自己形成特色,不就提高了自身竞争力么?而社会的竞争力恰恰不是由个人来提升的吗?
没有个性化的追求,一个程序员永远只能与“百度”为伍,而在中国,蹩脚的程序员太多了。
无意要求他人如何,但至少可以勉励自身,追求个性,珍视内心,终会得到自我实现。
其实还有一个私心,我不愿失去个性这种亲切而温暖的存在。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helloIT/p/5115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