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企业的“弹性”涉及几个方面:组织弹性、生产能力弹性、产品弹性等。
组织弹性
我们常常把企业裁员作为企业的负面新闻来报道,而把企业扩招作为正面新闻来传播。
前段时间传出IBM裁员26%的消息,后来证明是假新闻,当时看到IBM的发言人这样讲了非常多数字,并强调公司尽管在裁员(实际是数千人)。但同一时候招聘的人很多其它,实际上这是该公司的转型。对于企业而言,针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对组织进行适应性调整,是稀松寻常的事情。这就是组织的弹性。
在理想状态下。组织应变能力越强,这个企业盈利效果越好。
尽管这样看起来。特别是对员工而言非常残酷。但从企业生存角度。机会消失的市场。人员裁撤能够减少成本,保持旧市场的利润率,新机会市场的添加。人员添加能够把自己的市场空间迅速扩大。也能够把这样的组织弹性变化称作企业“转型”。时髦词汇是“跨界”,这可能比較easy理解。
但非常多企业在组织弹性上做的并不理想。可能是缘于对未来市场需求的丧失不够敏感、可能是对新领域的恐惧、决策层意见的分裂、还可能是国企央企打不破利益链、可能是老板对员工比較留恋……。以前看过一个记录片,在俄罗斯,一个工厂生意不好而将员工解聘,引起员工抗议。结果普京要求工厂主不能解聘员工,工厂主们垂头丧气的签署了员工回聘协约。不知道那企业如今怎样了,但企业假设丧失这样的组织弹性,那大家吃光大锅饭,就仅仅能一起喝西北风了。
生产弹性
相比组织弹性。生产能力的弹性更easy理解。那就是需求多,生产多。需求少、生产少的意思。
但要加一条附加条件。就是生产少的时候,生产成本不能添加,这才对企业有竞争力。在IT信息行业的云计算能够做到这一点。按需分配、弹性扩展。
但对普通企业就有点难了。既然生产要求是弹性的,那么生产线建几条合适呢?眼下普遍的解决策略是“外包”,从设计、生产线到人员都能够外包。召之即来、呼之即去。
这对小型企业特别有效,比方做手机的公司,可能三五个人就能够了。所做的事情,就是做选择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牌商标样式,手机款式、功能。选择生产商(代採购、生产、库存)、物流、渠道商。相当于自己摆好一串管子,之后把资金往里一注入,就OK了。赚一笔钱。不想干了就关门大吉。进入方便。退出也方便。
高大上的名词叫“产业链”合作。
国内外包业务做的登峰造极的就要属东莞了,不仅是电子设备类生产外包的聚集地。还以前是男女活动外包的聚集地,两种外包产业都是实行的同一套ISO9000的标准化运作流程(仅仅是后者是否有证书不详),标准化与生产能力全球率先。
当然。企业做大了。业务相对稳定,一部分环节是能够自己掌控。比方产品的设计和运营,以及软件开发等。这样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竞争力,同一时候将非核心环节利用外包作为补充。用邪恶点的话讲就是:“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
”
产品弹性
看到产品弹性这个词。让笔者最先想到的是3D打印技术。3D打印让产品差点儿能够随心所欲,想要啥样要啥样。
你能够在家里今天打印个“林志玲”、明天打印个“韩国小鲜肉”、后天再打印个“郭德纲”,并且是否穿衣服、穿啥衣服都能够自选,可惜的是如今技术限制,打印的还仅仅是个雕像,最多打出个充气娃娃…..又邪恶了….。
不管怎样3D打印技术的发展代表了企业“产品弹性”的一个方向---即产品高度的定制。并且当3D打印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这样的定制都不须要顾客提出要求了。由于大数据技术能够直接分析出你想要啥。假设再想的远一点,到了智能机器人时代,未来的电子商务可能是这样子的:
有一天,某帅锅在公园低头散步(也可能是在渴望捡钱)。不小心迎面撞倒了一位美眉。帅锅赶忙道歉…..,从此開始了一段难忘的甜蜜生活:一起逛商场、旅游、吃美食、喝咖啡、去酒吧、迪厅、到酒店、开车兜风…..等等。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自己积蓄就花光了。得找工作赚钱去了,因此与她依依不舍的分离。
期待着自己赚到钱后下一个甜蜜的旅程….
故事结束了。
演员表:
导演:电子商务公司
出品人(联合制作):3D打印厂、商场、旅行社、餐厅、咖啡厅、酒吧、迪厅、酒店、汽车租赁公司、加油站
片尾字幕:“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从幻想拉到现实,眼下的企业的产品定制化能力还是很有限的,绝大多数行业还属于同质化为主,差异化为辅的水平。
一个汽车厂仅仅能推出少数几款汽车。而每款汽车最多几个颜色。
服装行业做的相对还好,款式众多,但那是靠大量便宜设计师点灯熬夜拼出来。除了套装外,要想个性化。终于还得靠消费者自己去混搭儿,使得数不尽的女孩子在衣柜和镜子前耗费了大半儿的人生(为此。服装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呢?呵呵)。
非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行业,似乎相对还好,比方:石化、钢铁、矿山等原材料企业。但这类企业假设没有垄断资源,则仅仅能面临同质化竞争的残酷境界。
钢铁企业。假设出品汽车这样的垂直产业链整合。会不会利润陡增呢?不好说,但至少比因污染换利润而被关闭的出路似乎强些。
关于转型
转型属于某种意义的组织弹性,但不是表面的那种招人、裁员,而是会涉及非常广泛的范畴,最极端的情景就是企业解散,归零。然后又一次创业開始。在实际场景里,企业的转型不会那么彻底,也导致企业的转型不够彻底而有较大失败风险。
企业转型最大的阻力。也最不彻底的的根源来自于股东(对中小企业是企业主自己)和公司最高管理层,他们是企业的既得利益者。股东操心的是短期效益的丧失。以及新领域的投资风险。最高管理层则操心的是自己的饭碗不保。企业的中层和基层员工,尽管也会对企业转型怨声载道。但仅仅要不发生剧烈的总罢工,就不会构成决定性的阻力。
而企业文化就更不像转型的核心阻力,由于人都换掉,文化也就消失了。为了保持竞争力,获得长久利润,一部分企业选择缓慢但不间断的转型,来逐步调整自己来适应新市场,但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往往存在僵化的颈椎病,easy一条路子走到黑,不回头的境界。这样的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颈椎病。为非常多中小企业成长,提供了机会空间。
总结:
万物都是在变化之中的,可能变大、变小、变快、变慢、变型、变色….,企业也是一样,表面没有变化的企业,仅仅能代表自己在变老。由于时间并未停止。
保持高度弹性的企业,就是让自己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延续自身生命,并获得利润增长。
-----------本期完------------
本文全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下期预告:《跨界杂谈》企业商业模式(五):创新
这个下期预告可能会失效。有工作太忙的原因,也有个人思考不成熟的原因。自己本来认为至少须要再看几本书来辅助思考。如今有点等不及了。仅仅能动笔。假设不能续写,中间笔者尽量穿插着写一些其它话题的微短文。供大家娱乐。
------------------------------------------------------------
征友:诚征负责插图的小伙伴作为并列作者。
--------------------------------------------------------------
关于《跨界杂谈》
这是一本正在边撰写,边连载的书。来自于延续《日子》《月子》《侍奉月子》的灵感,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可能与个人工作、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是一本开阔视野与交流思想的书。通过连载,一方面看看读者是否感兴趣,还有一方面,希望依据读者反馈进行不断的优化。
甚至能够把读者的神回复,给出建议读者的名字纳入到书的章节中。
通过互动不断完好。估计2015年6月份第一版截稿,争取9月份出版。争取此书超过《月子》成为厕所必备神器。
相关微信公众号:雷震子、跨界杂谈
关于雷震子:
《跨界杂谈》作者。对历史、人生、企业经营与发展、商业模式、心理学、IT等均感兴趣。
人已奔四,事业无成,却牢骚满腹,想一吐为快,但不会像怨妇一样抱怨世事。而是希望和感兴趣的读者分享这四十年成长中的见闻与心得。希望对读者有所价值(至少能打发下无聊时光)。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bhlsheji/p/5146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