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自从政策出来,说是满二可以置换了,我们就抓紧步伐置换,下面将大半年的感受谈一下。
1. 置换一定要快。我们卖房子就吃亏了,开始报价太高,后来着急了,才降价10万卖掉的,但是同时我们谈条件免费继续住大半年,相当于从签合同到搬走,有一年时间,最后算下来也不算很便宜,比起来同小区的房子,价格也算是适中的,不高不低,毕竟是多年简装的房子。教训啊,当时就该开始就尽快卖掉,这样自己买的学区才能不涨价那么多。
2. 卖房太晚了,买房造成看上的都涨的买不起。买房也要果断,当然如果你是不是非要置换,倒也可以等等,但是由于我们是要置换到学区,所以抓紧时间买,因为自己的房子非学区,涨不过学区的。这是这次置换最大的失误之处,应该开始挂出来就按照这个价格挂,可能我们无法继续免费住一年,但是我们买的房子肯定会比现在的满意。
3. 考虑自住,就要慎重,尤其是户型。对我来说,首先不想要一层,开始看金桥那边清水湾的房子,说实话,小区绿化还挺好的,看了几套一楼的,整体来说都是很暗,有一家阳台很大很大的,当时报价太高,没买,后来几天时间内涨了几十万,我们只好不再关注,其实我当时很中意那套房子,主要是阳台很大,可以有个院子,小孩子可以在哪里玩。但是报价涨价太夸张,超过预期太多,买了这套,我们就没钱买学区的小房子了,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而且那套房子旁边有片绿地有点燃锡纸的地方,好像是小区里有老人去世点的那种,有点怕怕的。不过后来这套好像又涨了,而且卖了。一楼我当时就看上那一套,别的都很不喜欢,都太暗了。所以后来看房时,一楼基本PASS掉的。而至于房型,第一次买房时,觉得要买南北通的,风水好等等,可实际住起来才发现,北面卧室很冷,我们是5楼都很冷,这个对我和家里人来说都很不喜欢,因为老家是农村嘛,喜欢晒晒太阳,尤其是我妈和我姐姐喜欢晒东西,所以他们过来帮我带孩子时,住着很不舒服。所以,看房子时,一直尽量考虑南面至少两个卧室的。再者,小区想买尽量是商品房小区,拆迁房住了两年,虽然这栋楼的邻居都很好,可小区治安和卫生条件,以及整体居民素质,只能说太差了。一次停车,我在前面进来的,要倒车停在某个车位,后面一辆车卡一下冲到车位前面,说这个车位是他的,他停了很多年了,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男人,我都想扇他一巴掌,本小区车位都不是固定的,哪里写着是你的了,他不管,他说他停了很多年,就是他的。然后还让我往前开,给他让,我说你爱停不停,我已经让步了,你还是男人不,后来他很不情愿地把车停进去了,妈蛋。还有一次,我家孩子在小区里玩,小区里围墙翻新,有一堆沙子,小孩喜欢沙子,于是在哪里玩,然后一堆中年夫妇,骂骂咧咧跑出来说有小孩划他们家车子了,后来说我们家小孩那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家。我没搭理他们,跟我家孩子说,想玩就玩,不要管那么多,这又不是谁家的东西,别人管不着。这一系列的事情,让我下定决心即使不换学区也要换小区。但是学区坚决不买这么靠外的拆迁小区,居民素质太差劲。
说说最后买的房子,整体房子向外看和我们现在的差不多,小区中心位置,远离马路,楼后面是小河,距离地铁几百米,虽然是臭名远扬的6号线,希望在12号线,14,9号线后,6号线能稍微不要那么拥挤了。商品房小区,不是高档小区,但是也不是拆迁户,居民没有那么乱,而且据说出租的不多。虽然是顶楼,是我当时没想到的,开始就想买2-4楼,结果周围不是老公房或者拆迁房的小区都是大户型,就这个小区是小户型,但是小户型太小了,60多个平方,而少量的70多平的房子价格又比上我们买的这个6复7的价格了,就是5楼和6楼的差别,觉得太贵,而且房型改造太多,不喜欢。最后只好买6复7的房子,我自己倒是无所谓,我喜欢爬楼梯,不喜欢电梯房,但是估计将来父母过来时会有些不方便,毕竟60岁的老人了。而公婆那边呢,本来我不想买6复7,想让他们帮借20-30万(我们还),我们买两套,一套附近稍微大点二房的一楼,一套挂户口就尽量买便宜的,这样他们来时有地方住(他们行动不方便),我们也解决了学校问题,目前的房子他们就有点埋怨买太高了,跟他们商量时,说不要太强迫自己,能买起什么样就买什么样的,不要没钱还吹的要买大房子(他们儿子说要买大房子,他们以后可以来住住),反正他们借不到钱(估计是觉得是我怂恿老公买大房子的?)。那这样说,就只好这样了,我也不愿意让自己父母再出钱了。
基本上学区不算好,但是也不算菜小,交通嘛,马马虎虎,有地铁了,周围有金桥公园有金桥国际广场,不久还要开96广场了,虽然有点远,一公里外了,距离我老公上下班近,方便,所以接送孩子方便。卧室都是阳面的房型,算是满足了这个要求了,我觉得风水这个东西吧,一方面要信,但是另一方面也要讲究人要舒服,无论是人还是卧室,都要经常晒太阳,我总是觉得这才是最好的正能量。最大的缺点就是顶楼,看看吧,希望过几年可以有条件在附近买低层的给老人住。
希望我们的下家早点把贷款打给我们,也希望我们的贷款一切顺利。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jianyingzhou/p/5173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