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直接调用、间接调用和内联调用

时间:2016-02-26 08:10:55      阅读:135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一般情况下,当C或者C++编译器遇到一个非内联函数的定义时,它会为该函数的定义生成机器码,并把这些机器码存储在一个目标文件中。同时,它还创建了一个与这些机器码相关联的名称。在C中,这个名称通常就是函数本身的名称;而在C++中,该名称还要加上参数类型的编码,从而即使在出现函数重载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唯一的名称(最后这个名称通常称为mangled name,有时也称为decorated name)。譬如,当编译器看到一个如下的调用:

f()

它将会生成函数f的机器码。对于大多数机器语言来说,调用指令本身需要例行程序f的起始位置。这时就出现了两种情况:该起始位置可能成为指令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指令也被称为直接调用),也可能位于内存或机器寄存器的某处(间接调用)。事实上,大多数现代的计算机体系结构都提供了这两种程序调用指令;但是直接调用的执行效率比间接调用要高出不少(这里不讨论)。实际上,随着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复杂化,直接调用和间接调用之间的效率差距也不断增大。因此,编译器通常都会尽可能地生成直接调用指令。

通常而言,编译器刚开始并不知道函数究竟位于什么地址(例如,函数可以位于其他翻译单元)。然而,如果编译器知道了函数的名称,那么它首先会生成一个不含地址的调用指令——或者称为一个地址仍未确定的调用指令。另外,编译器在目标文件中还会生成一个实体,借助这个实体,链接器在后面能够更新上面创建的调用指令,使它的地址指向给定名称的函数,从而成为一个地址确定的调用指令。链接器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些功能,是因为它能够见到创建自所有翻译单元的所有目标文件,也就是说:链接器在看到函数定义的位置的同时,也看到了函数调用的位置,因此能够确定直接调用的具体位置。

遗憾的是,当函数名称并不确定的时候,就只能使用间接调用了。使用函数指针进行调用的例子通常就都属于这种情况:

void foo (void (*pf)() )
{
    pf(); // 通过函数指针pf进行间接调用
}

在这个例子中,链接器通常都不能够知道参数pf究竟指向哪一个函数(也就是说,对于foo()的不同调用,pf所指向的函数就可能不同)。因此,编译器并不能根据pf来匹配任何名字:而是要到代码实际执行的时候,才能够知道具体的调用目标是什么函数。

对于现代的计算机而言,尽管执行直接调用指令的速度和执行其他一般的指令相差无几(例如,执行对两个整数进行求和的指令),但是函数调用仍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性能障碍。考虑如下代码:

int f1(int const& r)
{
    return ++(int&)r;        // 不合理,但却是合法的
}

int f2(int const& r)
{
    return r;
}

int f3()
{
    return 42;
}

int foo()
{
    int param = 0;
    int answer = 0;
    f2(param);
    f3();
    return answer + param;
}

函数f1接收一个const int的引用实参,这个const关键字意味着函数不会修改该引用实参所引用的对象。然而,如果这个引用的对象是一个可修改的值,那么C++程序可以合法地去除这个const属性(约束),也就是说能够改变这个对象的值(你可能会认为这是很不合理的,但这的的确确是标准C++所允许的),函数f1的行为正是如此。由于存在这种(修改const所引用的值)的可能性,所以对于那些要对函数所生成代码进行优化的编译器(实际上大多数编译器都是这样),就必须假设:每个接收(指向对象的)引用或者指针的函数都可能修改所指向对象的值。另外我们还应该清楚一点:通常情况下,编译器只是看到函数的声明,而函数的定义(或者称为实现)通常位于另一个翻译单元。

因此,大多数编译器都会假设上面代码的f2()也会修改param的值(即使实际操作并没有修改param的值)。实际上,编译器同样也不能假设f3()并不会修改局部变量param的值,因为函数f1()和f2()都可能会把param的地址存储到一个全局可访问的指针中,于是,从编译器的角度看来,f3()是完全有可能通过这个全局可访问指针修改param的值的。所以,这种不确定的效果令大多数编译器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各种对象,从而也就不能够把这种对象的过程值(或者称为中间值)存储在快速寄存器中,而只能存储于内存中。因此,涉及到机器代码移动的优化,也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通常而言,函数调用会对代码移动形成一个障碍)。

另一方面,存在一些高级的C++编译系统,它们可以跟踪潜在别名的许多实例(潜在别名是指:f1()的作用域中的表达式r,就是foo()作用域中param所命名对象的一个别名),这种特性的代价是:编译速度、资源使用量和代码可靠性。

然而,通过使用内联,就可以大大帮助普通编译器进行优化。假设前面的f1(), f2()和f3()都被声明为内联函数,那么foo()的代码就可以被转化为大体于下面等价的代码:

int foo_ex()
{
    int param = 0;
    int answer = 0;
    answer = ++(int&)param;
    return answer+param;
}

而一个普通的优化器可以马上把上面的代码变成:

int foo_ex() 
{  
     return 2; 
}

 

直接调用、间接调用和内联调用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yyxt/p/5219164.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