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构建之法》已经到手了,但是还没开始看,只翻看了前几页,和传统的教材区别很大,没有大篇幅的理论,比教材看起来有意思。第一章中还提到了‘bug’的由来,第一次听说,感觉挺有意思。
第一周上课老师提问什么是软件,同学们认为软件就是程序,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为什么他要叫软件,而不叫程序呢?对于程序,比较通用的定义是:程序=算法+数据结构。但是算法和数据结构组合起来能构成软件吗?答案是不够的。所以《软件工程概论》中,将软件定义为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软件=程序+数据+文档)。程序可以没有输入数据,可以没有文档,但是软件不行。软件是要根据用户的输入需求,进行计算,将结果反馈给用户,所以软件要由数据组成。同时,软件需要维护,如果没有文档记录,这样的软件一定不能长久存活。随着软件越做越大,代码越来越来,没有文档辅助解释,对于后续的软件工程师来说,很难理解之前的程序,也就很难进行维护完善。在《构建之法》的开篇,同样给了软件的定义,这本书中将软件定义为:软件=程序+软件工程。通过两个概念的对比,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就是:软件工程=数据+文档。如果就是这样的话,那么两个定义就没什么区别。软件工程又是什么呢?书中也做了介绍,软件工程的核心部分是构建管理、源代码管理、软件设计、项目管理等这些和软件开发活动相关的内容。仔细想想,这些内容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是数据和开发文档的组合,所以两本书中关于软件的定义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分割线\\\\\\\\\\\\\\\\\\\\\\\\\\\\\\\\\\\\\\\\\\\\\\
关于如何衡量个人在团队的绩效
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谁做的部分多、难,谁的分高。但是接下来的问题也很多
1.如何定义每个人的工作量或者效率
如果单纯的以工作时间以及代码行数来作为衡量标准,那么会造成程序员故意把程序写的复杂冗长。本来只需要3条指令可以完成的事,为了增加代码长度,可以增加到10条、20条,但是这对整个项目来说不仅是没有好处,还会带来危害。代码是越短越好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谁的代码短来评价成员的工作呢?这也是不行的,首先,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到的任务就是不一样的,有点任务比较复杂,有点比较简单。那么对应的代码肯定不一样的。而且如果特意减少代码,很有可能会有潜在的bug。我觉得这部分不能很好的定义,所以我的策略是不考虑这一部分。
2.关于工作时间
显然,工作时间也不是越长越好的。所以我的策略是,规定好每个成员的工作时间,对于缺勤并且没完成任务的进行处罚,对工作时间超过个人计划的时间,不进行惩罚,也不鼓励,只要按时完成分配给他的任务就行了。
3.关于工作难度
谁解决关键问题,应该获得更多的得分。但是,分配给每个人的任务不一样。如果为了得到这部分的成绩,那么每个人都会要求做最难的部分,谁去做简单的任务呢?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解决得了。所以,对于这一部分,我的想法是每个组员的成绩都一样,组长根据小组项目的成绩比组员多一点分数。
最后,我的结论是:个人成绩=小组成绩+组长加分+未完成任务扣分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13070016-vic/p/5246047.html